【端午节】浙江50位村民耗费13小时 造出逾20米长“龙粽” 

撰文: 崔德兴
出版:更新:

端午节临近,不少人都已经开始包粽应节。浙江遂昌县一条农村,近日就有50位村民合力造出一条长达20.18米的“龙粽”。
制作这条“龙粽”,要用上110分斤糯米、20公斤腊肉和6000多张箬叶,用50人之力,也要耗费13小时才能完成,到把它蒸熟又再用上12小时。

浙江50位村民花费13小时,造出逾20米长“龙粽”。(网上图片)

6月13日,浙江遂昌县王村口镇桥西村诞生出一只直径11厘米、长20.18米的“龙粽”。它由50位村民用110分斤糯米、20公斤腊肉、4.1万根龙须草、6000多张箬叶,耗费13个小时包制而成,把蒸熟又用上12个小时。

据悉,当地50位村民从12日清晨起就开始“动工”。“龙粽”的制作工序繁琐,要先在半圆形胶管中铺上箬叶定型,往入面填实糯米、酱肉,再用龙须草绑紧箬叶,最后用竹片固定整个粽子。当晚,历经13个小时,20.18米长的“龙粽”终于包好,并随即被装入此前订制的一根21米长的蒸汽管,用锅炉产生的蒸汽加热。时至13日上午7时半,蒸了12个小时的“龙粽”终于熟透。

当地传统 已有近400年历史

“龙粽”出炉后被分发给村民食用。村支部书记华秋长指,村内有一千人,每人分到2厘米长的一段,“大家吃得开心、热闹。”

华秋长介绍道,遂昌有端午节“龙粽”的习俗,但这么长的也是第一次做。“自己家里包的一般50厘米长、直径6厘米,要包20米长的粽子,难度成倍增加。”他又说,村民每包完一节,就把长粽整个往后拉,为制作区域腾出空间,再给包好的部分盖上冰毛巾降温,以保持新鲜度。

华秋长又称,遂昌县端午做“龙粽”的民俗已有400余年。“遂昌是山区,历史上村民曾以伐木为生,端午前后进入雨季,要去河上‘放排’——把冬天砍的木材钉成木排,通过河道运到下游,木排上搭个小帐篷,人就住入面。‘放排’一去要好几天。家人就把端午做得长一些,用作‘放排’期间的食物,由此形成了做‘龙粽’的风俗,还有‘粽子越长、情谊越长’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