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细楼就是惨?设计师张智强:“3百几呎,也觉大。”
住得细,意味只是逆来顺受或是认命?本地设计师张智强(Gary)却在其作品展示蜗居也不一定是蜗居。
七成时间也要往外工干的Gary,绝对有能力住得更大,但他却偏偏选择住在别人看来狭窄,仅约344平方呎的“蜗居”。当然,他有做足功夫才令那个自14岁便开始生活在内的“白鸽笼”变成不一样的单位《32 sq2》、《24变宅》,继而令自己有一个称心的屋企,更招徕地产商、外媒争相到访,成为全球迷你住宅案例代表,多年来仍引来不少报导和访客参观。
最近Gary分享说:“344呎,我都觉有点大 。”这并不是夸言,除了因为刚刚完成了一个更小的的住宅单位设计,他就是独有一套生活智慧,才对小型住宅有着不一样的眼光。
空间延伸论
“当你可以大条道理说忍受不了屋企细,有没有想过什么才是‘屋企’?是不是你拥有的地方就是‘家’?”Gary解说他对“住得细”的看法:“所有的事都不应只有一种定义和方向,总要花点时间想一想。”
“屋企”对于Gary来说,不是那两个字的定义,最深层不是一个提问,让人思考自己究竟想要怎样的生活。“那与人的能力和他自己拥有的东西怎分配有关。我就是不相信只有一种方法,在香港生活自己要想一种方法,我认识的人当中,甚至没有固定的家,飘浮在城市,像urban nomad。”
先不说别人,说回自己。Gary的方法是用尽资源和空间,视社区、整个城市为家,将生活大小二事,分散在城市不同场所内发生,什么是公共?什么是私人?问题是你能不能够使用。公司、咖啡室、酒店、会所,甚至别人意为他不会用的公共设施,Gary也视之为资源利用,“我的概念是有点像是‘逼你出街’,如果你老是困在家,那为什么要生活在城市?城市给你的好处是可以见多一些人,如果长期自闭,不应该住在城市。”
“或许有很多事情是逼出来,但当中又有更多可能性。”Gary强调:“344呎,无蚀底,无妥协”。
分散空间 以细换资源
虽然Gary将一些生活事情放在屋企以外,个他的家却充满衍生空间和变动机关,厅、厨、浴室、活动间、影音室、、衣帽间,一应俱全;至于他的两层工作室,像探险空间,偶尔遇上长台,不经不觉构成聚会的口袋休憩空间。这一切,除靠专业、观察、计算和应用外,还有一招——散,他将素来以功能性分隔的空间融合,可说是将功能性的设施分散在有利位置,如家中咖啡机不在厨房,工作室也没有明显的茶水间,却有交流的空间。
“我有一条看来有点阿Q精神的算式——如果你没有买下一千呎豪宅,便可以不时租住数千元一晚的酒店,可以维持至少20年,除非你很富有。拥有很大的家,但人却老是不在,没甚意思。反之,人拥有细小住宅可以换来Quality of life,完全是两回事。”Gary提到接受外媒采访时也被提醒了。“住得细”却利用多些城市资源,不单减低carbon footprint,仍令人想多一点,谈论舒适,了解自己所需,或有更多资源充实生活。不管是往外跑或是提升生活质素的硬件,也是换来的资源。“当大部份的人都视‘屋企’是完美,我便提供一种证据,让人思考(住得细)可行不可行。”
Gary自己住了四十多年,并随人生阶段装修了几次的“蜗居”,感觉并不狭窄,还不断引入新的生活设施。不过,他买楼的年代与现在相比,根本两回事,除楼价以外,现在还有“奇则”的㓥房单位,所以他的家以在现在准则来说已不算小,但在“344呎,也觉大”情况下,Gary对住屋大小上的底线到底是多少?
“产品有很多种。我最低的底线是200平方呎。”Gary刚刚设计了一个200平方呎的示范单位,“现在小型住宅已成为趋势,也有点极端,不会鼓励,但全世界都也有这现象。人的居所可以有几细?可以再研究,但要有底线。严格来说,100平方呎,真是不知道怎在内生活下来,也许真的需要立例。”
EDGE DESIGN INSTITUTE网站:www.edgedesign.com.hk《设计“智”识周》日期:6月12日至16日地点:尖东科学馆道17号唯港荟网站:www.kodw.org
登记查询网站:www.kodw.org/buy-tickets电邮:register@kodw-registration.org查询:6481 9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