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三位在香港电影中扬眉的女子 一本书看曾经的造星梦工厂
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星在电影中的位置也愈获看重,在有些“女人戏”里,甚至女性才是最重要的角色,像即将上映的《神奇女侠》。在电影发展史里,女性角色曾经只是陪衬。像“Femme Fatale”(致命女郎)一词,在西方电影中就常用来形容那些貌美如花却常致男主角陷于险境的女性角色,即所谓“红颜祸水”,而女性角色在亚洲电影更常常沦为可有可无的“花瓶”。由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策划的《群芳谱》一书,请来不同的影评人评析四十三位当代香港电影女星,从中既可看到女性角色的多变形象,亦可从宏观角度再看香港这个曾经的造星梦工厂。
四十三位女星的划时代纪录
七十年代香港电影卷起新浪潮,新旧交替之下冒起了新一代不同形象的女星群,并在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大放异彩。《群芳谱──当代香港电影女星》的主编卓男及蒲锋都有在电影资料馆工作的经验,透过书写女星的身形外貌、性格特质、演技造诣,结合个人经历、合作导演、时代精神等,利用文字为一众女星做好纪录和档案。“这本书主要是由七十年代开始,但同时也会收录冯宝宝、邓碧云、罗兰等早于七十年代出道的女星,因为他们都是跨年代,而且在往后不同年代的电影都有重要的影响。”卓男解释。书中女星除了跨年代,也跨地区,对于书中也收录了舒淇、张艾嘉、林青霞等台湾女星,卓男说:“因为我们想说一些在香港出名及有影响力的电影女星,这些女星虽然来自台湾,但大家也会当他们是香港女星。”
全书多达四百六十一页,一共评析了四十三位香港电影女星,然而卓男指出原定想写的女星其实有一百多个。卓男在书中前言提到李心洁、吴家丽、梁洛施……等等最初构想却没有列入书中的女星,总是介怀未能将她们都写出来。“直到拿书去印刷的时候我还跟蒲锋说,其实我们真的不应该没有毛舜筠。”卓男一直耿耿于怀,可惜她跟蒲锋也明白因为受艺术发展局资助的关系,有些限期还是要赶上,而且整整两年间的筹备与创作时间亦秏尽了力气,最后便止于这四十三位女星。
两年吃力的编写过程
写一本书所花的心力实在无法想像。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每年平均也会出版二至三本有关电影的书籍,身为副会长的卓男以及会员起初以为写一本书也不是件难事,最后才发现:“原来整件事很吃力,规模也是无法预料的。”连蒲锋及卓男在内,此书一共找来二十六位影评人一同编写,卓男指单是约稿已用上接近一年时间。考虑到制作上的难度,他们当时将四十三位女星划分为焦点女星及二、三线女演员等,焦点女演员理所当然地获得较多人“认头”,卓男叹道:“每个女星闲闲地都拍过二、三十部电影,要作者下笔前抽时间看这么多电影,做资料搜集,其实真的不是很多人可以应付到。而且有很多影星来到这代可能没很多人认识,于是要花的时间和功夫便更多了。”
找到适合的作家已是难事,但更可怕的却是遇到甩稿的情况。“试过在临急的情况下被甩稿,被拖了十星期之后才说交不到稿,所以最尾我和蒲锋都要包底,补位要补得很快。”虽然波折重重,卓男感慨地说:“我们也算很幸运地约到二十多位作者,但可能每人也是一篇起两篇止,所以如果像刚才提到要写百多位女星,几乎是无可能的事。”
是次以女演员为全书主角,然而影评人却以男性为主,全书连卓男在内只有四位女影评人,问卓男不怕被冠以“男性凝视”(male gaze)之名吗?卓男从容直说:“只是因为香港的女性影评人比例真的较少,而这件事也没有什么性别之分,主要都是讲演技。”虽然强调没有性别之分,近年结婚和刚诞下孩子的卓男坦言:“当然女性去编这本书感受会更深,尤其刚生完孩子,更能体会做女演员真的很难、很难,不似男演员抛个身出来,家里的事可以不管,整个状态都很不同。”
关于卓男原名王丽明,现任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主修比较文学。曾任《电影双周刊》编辑、香港电影评论学会行政经理及编辑、香港电台电视节目《百年梦工场》资料搜集、《香港电影》杂志助理总编辑及香港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等,多年来从事艺术行政及与电影相关的编辑、资料搜集、宣传、统筹及策划工作。编辑书籍有《电影工作室创意非凡廿五年》、《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礼特刊》、《布景魔术师——陈其锐、陈景森父子的布景美学》、《童星同戏——五、六十年代香港电影童星》、《最后的蔓珠莎华:梅艳芳的演艺人生》(与李展鹏合编)等,著有《李小龙 Bruce Lee My Brother——李振辉回忆录》。
《群芳谱──当代香港电影女星》主编:卓男、蒲锋策划: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出版: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定价:HK$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