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医药文化节 古琴加太极推广中医养生之道
有人相信“西医治标,中医治本”,也有人认为中医是伪科学。不过现代人愈来愈讲求理性和科学,要推广中医药文化,从科学实证方面入手似乎最实际。上星期开幕的第一届“国际中医药文化节”却从文化艺术入手,举办一系列文艺节目,除了有讲座、文化体验馆和养身音乐会外,又会举办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装置艺术展,于香港医学博物馆和湾仔利东街展出多个由新晋艺术家及建筑师创作的装置。
展览将移师欧美巡回
“国际中医药文化节”由全球华人基金会发起,国际中医药文化节有限公司主办,以及北京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合办。今年首届举办的文化节为期四个月,并会于本地的展出完结后,到欧美及澳大利亚地区办巡回展出。
揭幕仪式当日,主办方准备了一系列表演节目,当中包括“古琴加太极”的养生音乐演出、由余秋良西医和李宁汉中医汉作曲填词的《四十春秋》 演唱和药膳食疗等等。而为求让大众认识中医药文化的现代精神面貌,主办方亦会举办一系列“突破中医药文化既有框架”的展览及体验活动,包括讲座、文化体验馆、养身音乐会,以及以中医药文化为题的装置艺术展。
以装置体现中医精神
“装置艺术展”分别于香港医学博物馆和湾仔利东街展出,作品由多个本地新晋艺术及建筑师创作。除此之外,十四位来自香港知专设计学院(HKDI)传意设计及数码媒体学系的学生亦会于医学博物馆的展览中展出多个互动装置。
装置艺术展:利东街
展期:即日起至6月4日
地点:湾仔利东街
《平・行》(The Perfect Imbalance)
《平・行》由陶瓷艺术家汤凯恩(Amanda Tong)创作,灵感源于中医食疗中讲求“平衡阴阳”的特性,一系列的陶瓷食器由颜色和特性分明的黑泥和白瓷,再由人手于拉坯机上混合而成,所以每件瓷器都有其独一无二的黑白纹理。
汤凯恩生于香港,2014年毕业于英国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主修陶瓷设计。她的作品曾于英国、美国、波兰及香港展出,创作灵感通常来自不同的文化习俗,呈现传统工艺中的艺术价值。
《天圆地方》
《天圆地方》是一个由“一口设计工作室”设计的木制装置,装置上放置了载上不同中医药的试管,试管挂有所装有的中医药名篇和介绍,观众能从呈球状的“木架”内欣赏围绕身边的草药和药性。
“一口设计工作室”2014年由建筑师夫妻档张国麟和梅诗华创办,其设计曾在本地及国际设计比赛获奖,包括2016年青年住宅设计比赛优异奖、2015年北京城市愿景设计比赛文化奖等,梅诗华亦曾获选为2015年香港建筑师学会青年建筑师奖。
装置艺术展:医学博物馆
展期:即日起至5月28日
地点:香港医学博物馆(上环半山坚巷2号)
《生机》
《生机》由园艺设计公司“花花世界”的首席花艺师黄仔设计并以“鸡骨草”编织而成,形象模仿土地上生长的花,借此呈现万物生灵在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情形。“作为万物之一的人应敬畏天地、顺应自然,与周边环境和其他生灵和谐共生、各得其所,达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
《太极》
《太极》同样由花花世界的黄仔设计,利用了花艺结构和拼贴方式创作。装置的弧线条明显是太极图案中的阴阳左右间的分隔线,不过本身代表“老阴老阳”的黑白两边则没有表现出来,只有一个代表“少阴少阳”的黑白球。
《声・空》
由LAAB设计的《声・空》是灵感来自中医中的“五音疗疾”,观众可以走进装置,然后敲响铜管。铜管中所发出的声音是中国古乐中的五音阶,宫(Do)、商(Re)、角(Mi)、征(Sol)、羽(La),相连的透明水盘会随音频泛起涟漪,灯光效果又随涟漪产生中相变化的光影。
LAAB是本地注册建筑师事务,又是一所艺术工作室。作品以简约和前瞻为方针,曾获“日本好设计奖”、“亚洲最具影力设计奖”、“台湾金点设计奖”以及“汇丰青年创业大奖”等奖项。
《药铃》
所谓“铃医”即是中国古代的民间医师,他们会拿著“药铃”边走边摇,在街上行医卖药。《药铃》同样由陶瓷艺术家汤凯恩设计,因此药铃的物料亦由铁铜改为白瓷,因此外观有较为现代的感觉。装置是由竹支搭成的半开放木架,药铃则由顶部悬挂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