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湾中央纱厂遭拆】当年的时尚科技与创意造就的“纺纱界潮人”

撰文: 黄立晖
出版:更新:

我们只知道香港的工业时代已经逝去,然而曾经辉煌的工业技术背后蕴藏多少创意,你又可知?

中央纱厂正门的双喜标志,像个仍有意识的频死老人。(废墟摄影师Sing Chan摄/Facebook Page:废墟侠)

正遭拆卸的中央纱厂,作为香港五大纱厂之一屹立至今(最少遗址仍然残存),自然有其道理。

它很勤奋,它知道要在纺织业发达的六、七十年代站稳阵脚,必须时刻确保自己的纺纱机型号常新,“斗机新”就是行规,中央纱厂总是能够成为云云纱厂中最早换机的一员。

除了环锭纺纱、气流纺纱、涡流纺纱等基本固定的纺纱技术,它在1972年更是首批采用气流纺纱的香港纱厂之一,当年可说是纺纱界潮人。

【气流纺纱】气流纺是1950年代发展出来的新纺纱技术,有别于传统的环锭纺纱,不需要将棉透过钢丝圈绕在锭子上旋转以翘成纱线,而是先细分成一条一条,放进气流纺纱机中,透过高速转动的转杯重新把纤维凝聚。一般来说,气流纺纱比环锭纺纱的生产速度快。环锭纺纱每分钟一般能生产几米至几十米不等;气流纺纱每分钟则可达到几百米,而且工序也够短,可节省成本。不过成品不论强度或品质都较环锭纺差,出来的棉纱亦比较蓬松、粗野,所以亦十分适合制作牛仔布料。

【扭妥纱】在纺纱过程中,纤维在扭结后会产生一种业界称之为“残余扭矩”的情况,这也是为何衣服经过数次洗涤后折缝会卷曲的原因。理工大学纺织及制衣学系讲座教授陶肖明为了对应这问题,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发现,只要增加纱线内的残余转扭和改变转扭的松紧度,问题便得以解决。她利用纺纱机测试这种纱线制造的方法,一试便成功,生产出来的纱线不但没有弯曲,而且绝无扭结。

这项研发在科学上虽然成功,却不利于大量生产。于是郑致平与理大合作研究改良方案,研发出可以附加在环锭细纱机上提升纱线生产量达百分之二十五、既可改善纱线扭矩,又可生产出手感更柔软的扭妥纱。郑致平更因而获得理大颁发的荣誉教授名衔。

今天即使纺纱业似是完成了历史任务,当中的工业创意,最少已经永远地留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