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湾中央纱厂遭拆】当年的时尚科技与创意造就的“纺纱界潮人”
我们只知道香港的工业时代已经逝去,然而曾经辉煌的工业技术背后蕴藏多少创意,你又可知?
正遭拆卸的中央纱厂,作为香港五大纱厂之一屹立至今(最少遗址仍然残存),自然有其道理。
它很勤奋,它知道要在纺织业发达的六、七十年代站稳阵脚,必须时刻确保自己的纺纱机型号常新,“斗机新”就是行规,中央纱厂总是能够成为云云纱厂中最早换机的一员。
除了环锭纺纱、气流纺纱、涡流纺纱等基本固定的纺纱技术,它在1972年更是首批采用气流纺纱的香港纱厂之一,当年可说是纺纱界潮人。
【气流纺纱】气流纺是1950年代发展出来的新纺纱技术,有别于传统的环锭纺纱,不需要将棉透过钢丝圈绕在锭子上旋转以翘成纱线,而是先细分成一条一条,放进气流纺纱机中,透过高速转动的转杯重新把纤维凝聚。一般来说,气流纺纱比环锭纺纱的生产速度快。环锭纺纱每分钟一般能生产几米至几十米不等;气流纺纱每分钟则可达到几百米,而且工序也够短,可节省成本。不过成品不论强度或品质都较环锭纺差,出来的棉纱亦比较蓬松、粗野,所以亦十分适合制作牛仔布料。
它也很积极。知道只等待新机器出现十分被动,于是主动出国寻找本地没有的纺纱技术。前中央纱厂董事总经理郑致平当年仍然是员工时,为了学习制作橡筋纱,亲自到了日本厂房学习其原理,经过不断尝试及改良,终成为全港首间能制造橡筋纱的纱厂,更成功做出具弹性的牛仔布。
不过即使纱厂所购买的机器、所研发的技术如何新,其他纱厂也很快地效法。因此郑致平很快就意会到,要增强纱厂产品的独特性,可以从改装机器著手。后来厂房的一线机器都选用了香港理工大学研发的扭妥纱纺织机,只需要在传统纺纱机器之中加上一个辅件,改变纱线的传统结构,就可以生产出更高强度、柔软及久经洗涤仍能保持原状的环绽纱线,避免了洗涤数次后折缝卷曲的情况。它比一般织出来的布更轻薄更光滑细致,即使是纯棉所织的衣物也有类似cashmere的手感。
【扭妥纱】在纺纱过程中,纤维在扭结后会产生一种业界称之为“残余扭矩”的情况,这也是为何衣服经过数次洗涤后折缝会卷曲的原因。理工大学纺织及制衣学系讲座教授陶肖明为了对应这问题,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发现,只要增加纱线内的残余转扭和改变转扭的松紧度,问题便得以解决。她利用纺纱机测试这种纱线制造的方法,一试便成功,生产出来的纱线不但没有弯曲,而且绝无扭结。
这项研发在科学上虽然成功,却不利于大量生产。于是郑致平与理大合作研究改良方案,研发出可以附加在环锭细纱机上提升纱线生产量达百分之二十五、既可改善纱线扭矩,又可生产出手感更柔软的扭妥纱。郑致平更因而获得理大颁发的荣誉教授名衔。
今天即使纺纱业似是完成了历史任务,当中的工业创意,最少已经永远地留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