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艺术家反思阿Q精神 批判精神胜利法背后的社会分配不公义

撰文: 唐灏德
出版:更新:

【展览】鲁迅的《阿Q正传》是近代中国文学经典,当中主角阿Q延伸出的“阿Q精神”更是家喻户晓,成为日后嘲讽他人的专有名词。可是,鲁迅笔下的阿Q,及其阿Q精神,又有没有可能有另外一种文本描述之外的联想呢?

本地年轻艺术家陈浩泓举办首个个人展览,透过一系列的影像和装置创作,重新思索鲁迅批判的阿Q精神背后与社会体制和文化风俗的关系。尝试从当代社会现况重新理解阿Q这个小人物于大社会的困境和他所受到的压迫,拓阔阿Q精神于现代的文化意涵,引发观众反思。

“阿Q精神”一直用于批判并嘲讽一些人为了舒解自己失败,不惜扭曲事非来达至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辛亥革命后,鲁迅藉阿Q这个滑稽可笑的角色影射当时思想和心灵上仍未解放的中国人,批判他们的劣根性。然而,我们除了可以平面地理解阿Q这个人物,我们是否还可以尝试理解阿Q这个角色背后是如何被塑造、构成?假如以这个时代的眼睛再看阿Q精神,我们又会有什么体会?

《阿Q正传》。(图源:博客来)

对陈浩泓而言,阿Q并非一个纯粹可笑的人物,他代表的阿Q精神更可以理解成在精神上对残酷现实的一种抗衡。当我们去揶揄社会里的阿Q们以折衷的自我安慰来合理化生活中的失败和痛苦时,似乎忽略了社会体制对于人们的剥削和压榨同样是造成失败的元凶,但却只将失败的责任放诸小人物上。处身于香港这个极端资本主义社会,大概我们都能够理解付出往往无法与实际回报成正比的悲惨事实。不论是体制内抑或体制外,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犹如欺骗人们继续努力劳动的糖衣陷阱,付出与回报的失衡由职场以至家庭的每个场域多不胜数。更为讽刺的是,猖獗的剥削与压榨却是维持资本社会和谐繁荣的本质。资源永远有限,没有被剥削的人,主流社会又如何拥有更多资源?无止境的剥削终究消磨掉人们的意志和精神,不跟从社会规范的人亦会逐渐被边缘化,从这个角度我们便能够容易地了解为何社会上有阿Q,因为他们唯有在精神上麻醉自我才可以在现实中勉强生存。

因此,陈浩泓认为阿Q这个角色其实带有悲剧色彩,而我们或多或少都是阿Q。艺术家向来透过摄影洞察社会苦难和不公义,将影像转化成发声渠道,藉作品探讨社会创伤、权力关系、体制和监视。展览《阿Q不精神》(Ah Q Is Not Okay)正是艺术家以个人内心世界出发,想像社会中阿Q们所受的精神压迫以及无力感,尝试揭示社会面貌的复杂性。艺术家把展览场地形塑成一个混乱且浮动不安的精神牢房,作品以影像,糅合日常生活寻常的现成物,探索物件能指与劳动之间的微妙关系。展品〈运作正常〉以录像展示徒劳而机械化的重复性劳动;〈机器呢喃〉在感热纸上打印影像与字句,记录都市人精神耗尽后浮现的焦虑。〈求你看看我〉则是艺术家投射人们既封闭又渴望被人关心注视的复杂心境。

是次展览,艺术家尝试点出今天的“阿Q精神”是如何被资本社会和体制中的劳动与而被产生,而并非单纯个人的自我安慰,期望观众注视并理解阿Q背后复杂的社会问题。

展览地图

展览详情
名称:阿Q不精神 —— 陈浩泓个展
地点:光影作坊,九龙石硖尾白田街30号,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L2-02
日期:即日至2月19日
时间:星期二至日 11:00am-1:00pm|2:00pm-6:00pm;逢星期一休馆(公众假期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