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äthe Kollwitz版画照亮平民困苦 鲁迅:现代艺术家无人在她之上
【艺术家/鲁迅/木刻版画/Käthe Kollwitz】说到鲁迅最为推崇艺术家,必须提及凯绥·珂勒惠支(Käthe Kollwitz,1867-1945)。珂勒惠支是二十世纪德国最重要艺术家之一,主要创作绘画、版画以及雕塑,是第一位获得“普鲁士学院”院士名衔的女性,在柏林、科隆均有为其设立之博物馆。其画作描绘德国平民百姓在、二十世纪初期所面对之贫苦生活及战争时期苦难。她创作过许多母子主题画作,被誉为“全球母亲代言人”。
鲁迅生前对她极为推崇,曾自资出版《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甚至表明“有人翻印,功德无量”。其作品被介绍到中国以后,对于中国版画发展有深厚影响。鲁迅曾对其如此评价:“她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侮辱和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所取的题材大抵是困苦,饥饿,流离,疾病,死亡,然而也有呼声,挣扎,联合和奋起。”
关注二十世纪德国现实问题
凯绥·珂勒惠支(Käthe Kollwitz)原名凯绥·勖密特(Kaethe Schmidt),1867年生于东普鲁士柯尼斯堡,其父亲决意让她成为一名艺术家,所以在其入学柏林以及慕尼黑的美术学院前便送她到最好的本地老师手下学习,珂勒惠支刚开始学习绘画时只有14岁。
珂勒惠支后来入读柏林女子艺术学院,在柏林期间,曾看过德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Gerhart Hauptmann剧作《织工》(The Weavers)首演,剧目讲述1844年一群西里西亚编织工人一场起义运动,首演引起不少争议。受话剧影响,珂勒惠支在1893年开始创作《织工一揆》(The Weavers’ Revolt)系列,不是直接描绘剧中场面,而是让画中人物穿上后来才流行的工人服饰,以表她对于当时现实问题关注。画作后来亦被当时德国政府标签为煽动作品,曾获得柏林艺术博览会金奖,但被威廉二世国王取消。《织工一揆》系列是珂勒惠支生前最受欢迎作品系列,也是其作为艺术家突破之作。
替贫苦百姓发声为己任
为苦难中人们发声是我的责任,他们的苦难永无止境,堆积高如山脉。
珂勒惠支1889年与医生卡尔·珂勒惠支结婚,由于丈夫一直服务于贫民区,她长期目睹底层平民在资本主义下受压榨。她后来在日记中写道:“这些卖淫、失业等悬而未决的问题,深深折磨著我,这让我决心投放精力不断描绘平民百姓。对我来说,这是一种安全阀门,只有这样我才能忍受生活。”
从1908年起珂勒惠支定期为慕尼黑讽刺漫画杂志Simplicissimus供稿,在当时被视为平面艺术家的一种荣誉。基于杂志讽刺时弊性质,她得以创作大量饥饿、儿童死亡、失业等题材作品。
全球母亲代言人
珂勒惠支的儿子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征召入伍,并于西线阵亡。在悲痛之下,她开始创作《战争》(War)系列,记录1914-1918年间自我经历。她自此成为反战人士,在1932年与爱恩斯坦等人组成国际援助工人组织,并公开反对纳粹。
《战争》系列共有七幅作品,可能由于个人经历太过痛苦,在创作过程中她曾作出多种尝试,但始终得不到理想效果。最初用她擅长的刻铜手艺,其后尝试平板印刷,直到后来采用木刻版画才找到合适媒介来讲述当时所经历之残暴、骇人事迹。在版画中她通过明暗之间鲜明对比、配合线条密度和清晰度,令作品极具传染力,情感深度亦为之瞩目。
珂勒惠支曾创作多幅母爱主题作品,不时以失去孩子之恐惧作为题材,忧虑子孙在自己死亡以后生活,常通过版画述说自己对孩子之思念,后来被称为“全球母亲代言人”。
鲁迅与珂勒惠支
在女性艺术家之中,震动了艺术界的,现代几乎无出于凯绥·珂勒惠支之上— —或者赞美,或者攻击,或者又对攻击给她以辩护。
鲁迅可谓中国木刻版画推手,大力推动新兴版画创作,是第一个将珂勒惠支引入中国的人。他在1931年《北斗》创刊号中刊登《战争》系列第一幅作品《牺牲》,后来在1936年自费以三闲书屋名义出版《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画册封面由鲁迅设计,内里编选了7幅石版画、14幅铜版画,是鲁迅生前编选最后一本版画集。由于财力所限,最初只印了103本,鲁迅特别在扉页中写上:“有人翻印,功德无量”希望有心人广为传播。
在鲁迅推动下,不少中国艺术家当年受到珂勒惠支影响,开始吸收西方风格,创作新型木刻版画,为中国版画发展带来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