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颠覆毛泽东形象 治愈艺术家心理障碍
毛泽东,在中国曾经是“红太阳”,背诵《毛泽东语录》曾被精神病院当作一种治疗手段;直到他死后四十年的现在,仍有不少中国人把他当成神,甚至把他做成护身符,期望能保出入平安。80年代初移民美国的华人艺术家张宏图,从1987年起,以颠覆毛泽东形象的方式创作艺术。在接受纽约时报访问时,他说创作过程有心理治疗的作用。
在艺术创作中克服心理障碍
文革期间,毛泽东在中国的个人崇拜达到顶峰。就在那段时期,张宏图对毛泽东经历了从崇拜到怀疑的转变,直到他移民美国后一个早晨,他吃著桂格麦片的时候,突然想到麦片盒上的白发老人对于美国人,正如毛泽东对于中国人一样无处不在。于是在1987年,张宏图创作了第一件颠覆毛泽东形象的作品——《桂格麦片毛》,之后更发展出“材质毛”(Material Mao)系列。在这个系列里,“毛泽东”作为一种符号,被艺术家重新演绎:加上胡子变成斯大林、变成针灸图上的人体模型,更多的作品是把“毛”挖空。
张宏图在访问中提到,毛泽东成为了他们那一代人的心理障碍,他第一次对毛“动手”时,就像教徒对耶稣基督动刀子的心情一样。在其1989年的作品《最后的晚餐》里,他让“毛泽东”当了一回“耶稣”。达文西的名画,在张宏图笔下变成了一个讽刺毛泽东的作品,不仅耶稣换成了毛泽东,出卖耶稣的犹大也换成了毛泽东。这样的作品固然无法在中国展出,但在1990年美国国会举办的一次展览,该画也因为亵渎神明禁止入选。
其他“玩”毛泽东的艺术家
说到拿“毛泽东”这个符号来玩的艺术创作,要数Andy Warhol 的毛泽东系列最为著名。Andy Warhol 第一次画毛泽东是在1972年, 根据《毛语录》里的毛泽东像画成,但在毛泽东的唇上加上红色——这一抹红色意味深长,既呼应“红色政权”,又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硬汉平添了几份妖娆。Andy Warhol 的创作,第一次把毛泽东的形象从政治神人转变为“娱乐明星”。
作为普普艺术的开拓者, Andy Warhol 对中国八十年代的那批艺术家影响不小。中国普普艺术代表者之一的王广义,也画过毛泽东系列。王广义曾是中国的政治宣传海报画家,他称自己画毛泽东时是冷静和中立的。他给毛泽东画像加上九宫格,被评论家解释为像监狱一样囚禁住毛泽东。他不认同这样的解读,出来解释说,“九宫格”在中国文化里有放大缩小的含义,常用于练习书法的比例参考上,用这种方式纯粹是想把曾被放大和缩小的毛泽东拉回“常态”。但他的解释似乎并不足够应得官方的信任,其作品《毛泽东:AC(三联作)》在1989年展出时曾被官方要求撤走,最后在答应官方提出的条件下重新展出,其中一个条件是在作品旁加上文字,说明毛泽东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