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X社会】金紫荆广场前 脱掉遮掩 裸体求真相
在一个真理未必赤裸裸的国度,广州人区志航选择以赤裸自己的方式,向社会诘问事件的真相。
区志航也曾在多个与香港重大事件有关的地点赤裸自己,今年年初一的旺角骚乱发生后,他再次在网上发布这些照片,并问:“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香港何去何从?”他也寻思著,要找一天到发生骚乱的旺角现场,再次赤裸自己。
“香港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金紫荆广场、维多利亚公园、海港城D&G对面、唐英年的大屋外、沙头角、金钟政府总部旁的马路……都留下过区志航的“倩影”,这些地点相对应的事件是香港回归、反23条立法大游行、D&G禁止路人拍摄、唐英年僭建风波、奶粉限带令、雨伞运动……他用行为艺术和摄影的方式,告诉人们那些地方发生过什么事。媒体人出身,加上舅父是香港人,区志航坦言对香港有感情,并形容香港“是一个好神奇、好难得”的地方。
在公共场合裸体自拍,这样的行为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在大陆,都是有风险的。区志航说,大陆的公共场所虽然安装了很多摄像头,但很多都未必一直在运作,相比起来,香港的摄像头可能没有那么多,但监控却可能是即时的。有次他在湾仔某处完成拍摄,又马上赶到金钟继续。相机才摆好没多久就有警察出现,还对他说:“先生,你都好勤力,刚刚在湾仔,现在又到这里。”他才知,原来一路有警察跟着他。
“不过他倒没有问我裸体的问题,只是问我为什么在那里拍摄。”
警察和他谈了几分钟后就走了,倒没留难他。
用裸体唤起关注
“媒体学里,如果人人都是穿衣服的,那不穿衣服就会吸引人。”区志航坦诚自己的做法是希望得到关注,他认为表达方法可以有很多,但作品得到关注才有意义:“先是关注,然后他们就会去思考。”
“裸体”对于区志航还有另一层意义:“衣服是人的身份和尊严,裸体却是平等的。官员在他的情人面前脱去衣服,也是人。裸体还有很多象征,有时是一种抗争,在女权、环保运动中很常见。”
然而,“裸体”在大众层面始终是一种禁忌。选择以这样前卫的方式去表达,既带来关注,也带来骂声,从2007年开始这系列的创作至今,依然不乏骂他“变态狂”、“狗屎垃圾”、“炒作”的人。对于这些骂声,他早有心理准备,“多难听的话都预了”,但他意外的是,他的行为艺术并没有招来政府的打压。他说:“在管制这么严格的国家,这些照片能存在、能传播,就是一种转变了。”
他感受到的另一种变化,是最初的讨论只围绕在“裸体”上,到现在很多人会讨论照片背后的事件。他更自豪地说:“现在一有大事发生,就有人想到我,还会有人问我什么时候去拍照。”
父母的旧相片里看到真相
没有真相,13亿人依然过著各自的日子,真相有那么重要吗?为什么要执着于追寻真相?
“以前学校的教育,总是说旧社会有多坏、新社会有多好,我们常说‘万恶的旧社会’,但有一天我看到父母在旧社会时拍的老照片,原来旧社会并不比新社会差。”从此,质疑的种子在区志航心中埋下。80年代开始在传媒工作,让他更加看清,在国家宣传机器下,真相并不常见:“媒体总是丧事喜办,真正的问题根源看不到。”
区志航知道在中国做媒体人的局限,于是他选择用艺术的方式去表达,他说:“艺术的方式没有那么直接,而且新闻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时间性很强,但艺术却不会。艺术不一定能解决问题,但能引发人的思考。”
他说:“不去追求真相,是不尊重在历史里努力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