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怎样才算文化遗产? 以性别角度出发带出不为人知香港故事

撰文: 梁嘉欣
出版:更新:

【性别/ 文化遗产/大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学】当我们谈及文化遗产时,你会想起什么?是一栋栋古迹建筑,抑或是长洲太平清醮、盂兰胜会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究竟什么才算是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又由谁界定?当我们带入性别的视角,会看见不一样的故事吗?

大馆联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组织一系列讲座,最后一轮探讨性别与文化遗产,找来澳大利亚历史学家Roslyn Russell、菲律宾建筑学家Gerard Lico、香港女人节筹办者黄子欣以及中文大学人类学教授进行对谈。这次我们请来活动主持人郑诗灵教授,谈谈性别与文化遗产间的千丝万缕。

(郑子峰摄)
中大教授郑诗灵(摄:梁嘉欣)

文化遗产,谁说了算?

当被问及什么是文化遗产时,郑教授立刻想起自己约二十年前的博士论文,当时的研究有关韩国美军基地村的俱乐部里工作的女性。战后的韩国十分贫困,同时是冷战期间重要的军事地区,故曾有大量美军入驻。这些美军随时准备打仗,无法带同家人前往驻军地,于是乎当年韩国就有一大群没有家人陪同、单身、大部分是男性的美军留在韩国。每个美军基地附近都会有一个基地村提供不同服务,有一些餐厅、纪念品店、也会有一些俱乐部提供性服务,有些许像香港的骆克道。

当时有很多韩国朋友跟她说:“要你一个外国人来做这些研究让我觉得很‘丑’(羞耻),这是我们很不光彩的事情。”当时一位著名的韩国人类学家甚至问她:“为什么要研究这种东西呢?为什么不研究我们的萨满教文化?抑或是祖先崇拜的文化呢?”虽说这位人类学家没有明说,但她听出其言下之意——你研究的“不是我们的文化”,是一些我们不想承认有的东西,只有某些东西才是真正的韩国文化。

《萨满》(剧照)

“任何文化体制都有Core(核心)和Margins(边际),你的Core是你很自豪的东西,与此同时会有一堆被人静音、抹去的(文化),但这些也是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一部分。”

“你取一个性别的角度来看,就会看到很多这种被销声匿迹的故事。文化有很多层,而文化遗产需要一个持续的讨论,怎么让这些对话更丰富、多元呢?性别只是一部分,还有阶级、性取向、宗教、种族之分,甚至移民身份也会让你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那么究竟什么东西被界定为值得称作文化遗产呢?这些东西又是谁界定的呢?
郑诗灵
中大人类学教授郑诗灵(摄:梁嘉欣)

性别只是一个引子

作为人类学家,郑教授认为人类学观点对于文化的讨论很重要。“人类学总在尝试理解不同时空、文化制度里,何以为人。你的妈妈,或是婆婆跟你对于女性的观点已经很不一样。那是因为你们天生不一样吗?当然不是,是你的成长环境使然。人类学认为文化不是一个固定的存在,而是持续在改变的,与我们每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正是说我们每天所为持续影响文化发展,我们同是塑造文化的一分子。那我们也有能力建构它的多样性和丰富程度,改变文化。”

郑教授表示性别是任何事情皆可以用的视角,因为性别塑造我们日常生活、制度上的安排,甚至是我们对于历史的理解。“在文化遗产的议题里,用性别的切入点会让我们看到一些未曾看到的故事。一些女性的声音一直被静音,我们从纪录研究的角度便可以看到原来她们的经历原来是这样的。”

“譬如我们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一些类似‘女书’的语言,是女性自己发展形成的一个语种。这件事其实是很震撼的,这些女性自己发明一种语言来书写自己的故事,因为这些故事不能在一些有男性的环境里面述说。当然不是每一个地方都有她们的‘女书’,但我相信不同地方的女性会以不一样的方法纪录自己的经验,以及她们的愿望。这些东西我们会不会在一些纪录、档案研究中找到呢?”

郑教授强调,虽然讲座关注性别议题,但性别只是一个引子。“当我以一个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个城市时,可以看到很多额外的东西,可以看到性别、性向、阶级、种族、宗教一直在塑造某个故事。

新德莉莉是本港著名的少数族裔YouTuber之一。(资料图片)

我们会说自己是香港人,但什么是香港人呢?是不是汉族人才是香港人呢?从英国殖民地至今,香港有很多巴基斯坦人、印度人、孟加拉人等等,他们也是我们城市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我们很少想到他们的存在。如果以宗教切入,我们很多人是一些教会学校毕业的,这些经历对我们的成长又有什么影响呢?”

听取主流论述以外的声音

这次的讲座由大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举办,请来的讲者来自五湖四海。作为讲座主持人,郑教授希望提取不同的观点。

历史学家Roslyn Russell一直专注研究澳大利亚原住民的主流历史研究以外的女性档案。郑教授相信她能带来常被忽略的视角:“我们谈论文化遗产的时候经常采用一种gender neutral(性别中立)的语气,其实事实并不然。通常是一种主流的声音,或是一些权威性的人物来跟我们说什么是文化遗产,很少会提及女性观点。Roslyn能为我们带来历史学家眼中的女性论述。”

而另一位讲者黄子欣统筹了五届的香港女人节,举办过不少LGBTQ+群体的活动。她先前在逸东酒店担任文化总监,在位期间曾推动酒店设立对跨性别人士、或者是非二元性别人士友善的无性别厕所。郑教授表示:“无性别厕所是一个很小但是很重要的行动,她透过一些行动,为我们带来不同的声音和经验,我觉得也是很重要的。”

无性别厕所的设立,对跨性别人士来说是非常重要。(美联社)

至于最后一位讲者Gerard Lico是菲律宾的建筑学教授,研究关于LGBTQ+群体和城市空间和建筑的关系,尤其是是他们如何在公共空间建立社群。

“我觉得在任何城市里面都会有这种空间多重性,像是在首尔的一个公园,早上会有很多人晨运,下午可能是一些老一些的伯伯和婆婆在那边进行一些性的交易,再晚一点可能会是一些同性恋男子在那里求欢。同一个空间,在不同时段可以是完全不同的空间,带来完全不同的经验,同时制造很多样的历史。”

首尔奥林匹克公园(图片来源:Daniel Bernard on Unsplash)

“我希望让讲者们用一个性别的视角带我们理解一个城市中的空间和文化,也带领我们认识这些知识可以让我们做什么行动呢?有什么后续的项目可以进行呢?无性别厕所就是其中一例,这样才可以贡献到持续发展中。”

她认为这次的讲座是为所有对传统文化、对城市空间有兴趣,但又觉得现有架构不足的人而设。“这个讲座可以帮你挑战无聊的文化遗产概念,突然间文化遗产不单是一群西装革履的人在办公室里为我们界定的概念了,如果你想以一个主动的姿态参与文化遗产的讨论,那这个讲座正是一个好的切入点。”

【活动地图】

【活动详情】
名称:大馆对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谈系列 – 对谈 3 城巿中的性别、权力和文化遗产
日期:2022年9月5日
时间:晚上七时至八时半
地点:赛马会立方及网上
*节目将以英语进行,并提供粤语 (现场及网上) 及普通话(网上) 即时传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