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风格】五十年老工匠:地毡盛载着设计与工艺,还有人情味

撰文: 谢欣慧
出版:更新:

贵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人引以为傲,然而近年除了炒股炒楼外,香港仿佛什么都没有。曾经,香港工业是亚洲传奇。曾经,“香港制造”是信心的保证。曾经,香港管理充满人情味。有人希望重新寻找香港的价值,窜到街边小巷,寻找老师傅的踪影,学习手艺,或是记录下以往光辉一页。但可能不说不知,香港工艺除遗留在大街小巷,其实亦有不少早已打入国际,太平地毡便是其一。

太平地毡于1960年在吐露港设厂,是大埔区第一间工厂,更是当时区内最高的建筑物。(香港社会发展回顾项目)

太平地毡这老字号对本地年青新一代来说,可能认识不深。时光倒流到50年代的香港,当时地毡在香港并不流行,美国对中国实施禁运,而中共内战完结下展开,当时大量内地人民为避中共政府统治而逃到香港,令香港人口激增,失业率高企。一群商人从中看到商机,有要足够资本及适当技能,便可从庞大的美国消费市场中分一杯羹,于是创立太平地毡,制作高级地毡。

太平地毡分别于屯门和大埔设厂,由半岛酒店到英国皇室都曾选用她们的出品。发展至今,虽然太平已不再是香港制造,生产线设在南中国、泰国及法国,不过仍是以香港为基地。

太平最初以天津手结地毡起家,后来叶元璋引入手工簇绒地毡织枪,由工人以织枪一针一针打上,令制作地毡速度加快,工人亦较轻松。(品牌图片)
黄业祥(四叔)有近五十年制作地毡的经验,一看便知龙与凤。(杨程摄)

有历史,自然有人。在地毡行业,由16岁入行到70岁退休的黄业祥(四叔),随手拿起样版,在灯下一照摸两摸,便知道是什么物料,什么织法。在太平渡过了二十四年光阴,由学师做到监工,他说加入太平后便平步青云,常将“感激太平”挂在嘴边,听来好像很夸张,但从四叔的反应,让人感受到的是发自内心的真感情。有趣的是四叔最初并非做地毡,而是学做西饼,“当时香港很少工厂,读完书后我在茶餐厅学做西饼,后来太平有不少领班来吃饭,闲聊下认识了他们。因为我本身读美术,我便请他们介绍我到太平工作。最初想去到美术部工作,但没空缺,便先学编织。”

四叔带同旧相簿与我们分享。太平刚创立时没有工厂,而是在别墅生产!图中照片是太平后来在大埔兴建的工厂。(杨程摄)

当时手结地毡由天津、波斯传来,以人手一针一针织,极之花时,当时不少工具现今亦已被淘汰。后来,太平找来一位南洋纺织公司的年轻工程师叶元璋,设计了手工簇绒地毡织枪,即现今手编工具“割绒针”的初型,亦渐渐由主打手结地毡转型至手工簇绒地毡,即先运用机器将羊毛制成冷球并染色,然后工艺师再用电脑及机器将设计图放在胶片或纸模上打孔,然后在手工簇绒织架(Loom)挂上比例1:1的棉基布上墨,根据设计按比例编织出图案,完成后再进行加工修饰,如手工雕花。

四叔指这是他最自豪的作品《亚当与夏娃》,约1965年的作品。(杨程摄)

除致力改善工艺,太平亦关注工作对员工带来的负荷,四叔忆起:“当时老板嘉道理先生看到工人拿着一支大针,手腕经常弯曲得很厉害,便立刻要求做条轨道,吊着支针。虽然这不是最好的方案,因为没有灵活性,但给予我们很好的概念就是有些事情你认为不对的,想改良的,公司会替你做,不是听了就算。”后来又因V型剪刀损耗大,便改良为U型剪刀。

太平亚太区常务总黄佐扬(杨程摄)

时至今日,制作手工簇绒地毡的技术已趋成熟,机器制的地毡款式亦包罗万有,连本地工厂亦早已在70年代北移,然而太平常务总监黄佐扬(Stephen)指太平以传统的手结技术及手工簇绒作为基础,同时追求创新,却非指工艺方面,而是设计和物料。他解释:“以前市场资讯不发达,不少外国名设计师带同设计到太平制作,由员工研究如何制作,然而,现时我们能够带领潮流,而非好像往时被潮流牵著走,因此我们内部有80个设计师,推出自家设计,有时又会联同其他设计师,推出联乘设计,将太平地毡再进化。”

四叔补充:“旧时我们以前做来做去都是传统款式,当中最常做的是边框款式,但这些只适合外国高级酒店和喜欢东方美的客人。”因此除了订制地毡,太平亦积极设计出不同系列,例如设计灵感来自早期手动摄影的Blur系列与六个来自不同界别的顶尖设计单位合作设计,以缤纷色调﹑几何迷宫及霓虹灯管作主题的Edition Two系列等,推出不同风格迎合市场需要。

四叔说从前最多人订制这种“边框地毡”。(黄业祥提供)

地毡工艺除了讲究制作技巧,素材亦是重要一环。Stephen指运用不同物料除能影响触感,亦能为视觉带来不同感受。太平最初用百分百新西兰顶级羊毛做地毡,然而羊毛如头发般暗哑无光,后来加真丝、人造丝,不但质感更顺滑,更有“阴阳面”,即是从不同角度看会光会哑,现时更可以做到一张地毡有几款不同物料制成。Stephen补充说:“同一个图案配合不同物料,做出来的感觉会相差很远。”

除物料以外,Stephen说地毡更有多款织法制作出不同款式,“做地毡不是一张平面图,不同织法又会有不同视觉效果,更可做出多种层次,因此做地毡可谓变化多端。”

太平全新系列Blur将手结地毡技术重现,以复古照片作为灵感,展现了世代流传的手工打结技术及早期手动拍摄技术的相近之处。(品牌图片)

纵然地毡仿佛是最不起眼的装饰品,太平却依然一丝不苟,将之当作艺术品,连最细微的染色部分亦十分讲究。Stephen指:“羊毛最易上色,有些物料则要分开上色,而且很多时需要反复试染,才能染出客人要求的颜色。”四叔又补充:“灯光亦影响我们对颜色的辨识,室内光与日光,蓝光与黄光等看起来的颜色不同,因此一定要客人先将摆放地点的灯给我们,我们才可以对清楚颜色。老板更教晓我外国人的眼睛带蓝,看的颜色又不同。”形状方面,现时的地毡亦不再限于四四方方或圆形,不规则图案以及不同层次的效果营造出摩登感觉。

“Edition Two”系列中由Rodolfo Agrella设计的Memoribilia,将对建筑形状和拼接图案幻化成层叠交织,错落有致的形状。(品牌图片)

四叔说得最兴奋的,除了做地毡的成功感和知识,还有在太平工作时不时去旅行的日子。四叔说:“公司有好多活动,每年有旅行,同事间又会自己去旅行,端午节一起爬龙舟,同事间感情好好。有人不做时,过百人一起欢送他。”他又指太平有员工宿舍兼包伙食,每个月薪金$60,一个月洗约$30,他笑说:“当时30元很好花,一碗面才过半!”

人情味在职场上几近“绝种”的今天,惟看著四叔带来的旧照片,令人思考大家一直向往的狮子山精神,除了为成功奋力向上爬外,还有互惠互利、人情味与关怀。

太平地毡的女工艺师正以手工簇绒地毡织枪编织地毡。(黄业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