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sTree】解读建筑师Zaha Hadid 从山顶绘图到私藏笔记本

撰文: 麦婉婷
出版:更新:

纵然翻看历史也会发现建筑有艺术或工艺成份,但现代建筑始终以功能为主,讲究形随机能(Form Follow Fuction)的务实,那建筑是否再容不下艺术性,建筑师又只能以几何、直线构成一幢建筑物?策展人Hans Ulrich Obrist联同众艺术单位和团体透过一场展览——《Zaha Hadid: There Should Be No End To Experimentation》,说明建筑与艺术相辅相成的可能。

“电脑,可以做到很多事。但是,就失去了艺术性。”
Zaha Hadid

无论人们是否喜欢Zaha Hadid或她的作品,素来敢作敢为、有话直说的她又显得强悍、火爆,甚至傲慢,但其“霸气十足”的作品不仅没有棱角,直线、直角也几近一并欠奉,彻底展现著她倡议的未来建筑形态:“There is no future without curves.”(没有曲线,没有未来),继而又为她带来感性、曲线建筑女皇之称。

Zaha最令人叹为观止的不只是那“带女性象征意味”、“感性”的流动曲线建筑。其背后无畏无惧的实验精神和彷若挑衅现代建筑的设计更是令人惊讶不已,故留意Zaha的人从来都不只是来自建筑界,正如有一位来自瑞士的策展人Hans Ulrich Obrist,早于二十年前便开始接触Zaha,并贴身追访她十数次。

在红磡的香港理工大学建筑群内就有座由Zaha Hadid设计的“跳Tone”建筑物——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创新楼以“太士船”姿态高调的在一片红砖之中“浮动”。(Zaha Hadid Architects)

2016年Zaha离世后,Hans已是英国伦敦著名Serpentine Galleries艺术总监,为纪念他熟悉的Zaha和延续Zaha的鲜为人知的建筑理念,他颗拍画廊总裁Yana Peel和策展人Amira Gad、Google Arts and Culture、Ben Vickers、Zaha Hadid Design、Zaha Hadid Architects、Zaha Hadid Virtual Reality Group,透过展示首位获得普立兹克建筑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的已故女性建筑Zaha Hadid早期画作和草图,包括绘画、硬笔素描、以及难得一见的私人笔记,展现Zaha独有对建筑形态和关系的复杂构想,更将藏在Zaha建筑物背后被过度忽略的前瞻性人文关怀视野和极具先锋性的建筑创作理念仍被全盘托出,向Zaha致敬。

+32
“从经验得知,没有研究和实验就不会有重大发现。通过实验,意为只会发现一样事的过程,又往往总会有意外收获。我认为这就是最教人兴奋的地方。实验,永无休止。”
Zaha Hadid

当大众都以为曲线建筑女皇的建筑是透过电脑计算产生,其实Zaha一直坚持手绘建筑概念图。而且,那并不是一般的建筑图,她有一套独有的思考方式。

“我对Malevich's Tektonik感兴趣,这亦造就了我决定用绘画作为工具。我发现传统建筑绘图透法有局限性,正想寻找新的表达方法。”Zaha Hadid就曾经向Hans表述,自己深受俄罗斯苏联先峰派、至上主义(地质学)启发,爱以分裂、抽象及爆及的概念,碎片化建筑构件,继而在纸上探索空间的可能。要准确解构Zaha的图的确很难,但随著Zaha与Hans之间的讨论和对外的发布,著名Detlef Mertins也不忘为Zaha发声:“她耀眼的画作将城市和山坡描绘成梭境一样,呈现出解筑物和地形合为一体的地质结构,充满著移动的线条,既有形又无形,渗透著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和表现主义风景画中上图捕捉的转化能量”。Zaha的绘图,不只是画建筑,她一直都是从城市乌托邦出发,继面画出一幅幅截然不同的城市想像。

此次展览特别与Google Arts & Culture和Zaha Hadid虚拟实境团队合作,打造了四个实验性虚拟实境体验,让人体验Zaha平面的图转化成3D立体空间的可能。(太古地产)

《ZAHA HADID: THERE SHOULD BE NO END TO EXPERIMENTATION》日期:3月17日至4月6日地点:ArtisTree(太古坊康和大厦一楼)时间:10am至9pm费用:免费入场备注:由于私人活动安排,展览在3月17至21日将于晚上6时关闭。由3月22日起,展览时间将回复为上午10时至晚上9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