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广场】二十世纪中期经典家具设计展 大师级的胆大心细
能够流芳百世设计师,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并非他们对美学的执行,或是曾设计多少个人人赞口不绝的建筑,反之,他们大多设计在当代均极具争议,为不同人所抨击。然而,正因他们勇于突破固有思想,为后代的建筑设计产生脚足轻重的影响,他们的精神,才是最令人难忘,最值得学习之处。苏富比艺廊举行《设计巨匠——二十世纪中期设计家具展售会》,展出四位上世纪中期的“设计巨匠”的作品,让我们从建筑设计中最细微的部分,回到当代,窥探他们的建筑理念如何产生划时代的变化。拍卖好像很遥远,但能近距离欣赏这些改变当代设计面貌的经典,机会是不可失的。
高楼大厦和一式一样的楼房对我们而言见惯不怪。然而,试想想若一幢高楼在1920年代出现,又是怎样的光景?被称为“功能主义之父”的法藉建筑师柯比意(Le Corbusier,1887-1965),当时便提出高层建筑及量产建筑,这对当时的建筑概念是极大冲击。他否定十九世纪以来因循守旧的建筑观点和复古主义的建筑风格,歌颂现代工业,更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宣扬以工业式大规模地建造房屋,他说:“建筑的首要任务是促进降低造价,减少房屋的组成构件。”这种概念,无疑对现今公共房屋的出现奠下了基石。
“住宅是居住的机器。”
在1920年代,华美的外观、重视工艺是当时的建筑概念主流,然而当时柯比意则强调“原始的形体是美的形体”,赞美简单的几何形体。其实他早在27岁之时,即1914年,便提出了Dom-ino System(骨牌屋)住宅概念,即是将墙与结构的关系分割,只需柱子便足以形成结构,形成了他自由平面设计(Free Plan)的想法,科比意认为透过“墙柱分离”才能产生自由化的建筑。后来,他又提出了“新建筑五点”,包括底层架空、屋顶花园、自由平面、横向长窗及自由立面。
或许这位鬼才的家族蕴含了设计的基因,柯比意的堂弟皮埃尔‧让纳雷(Pierre Jeanneret,1896-1967)亦是位才华洋溢的设计师。他们自1922年起合作,设计过多项建筑,他们甚至一同被印度政府委任,为昌迪加尔(Chandigarh)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及建造低成本的建筑。而当时柯比意对城市规划设想亦是划时代的想法,他认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既可以保持高密度人口,又能形成安静卫生的城市环境,首先提出高层建筑和立体交叉的概念,对现代建筑设计和都市规划影响深远。
纵然不能亲身观看柯比意及让纳雷的划时代建筑,但光从二人共同设计的家具足以窥探二人对当代设计概念的冲击。1920年代的家具充满雕刻设计,连椅脚、桌脚亦不例外,然而从二人为昌迪加尔设计出的《“飞去来器/回力镖”桌或“委员会”桌》、《书架一套》及《“办公室”扶手椅一对》,均以简约线条为主,却不如传统家具四支脚垂直的设计,三款家具均以斜脚取替。
此展览除可看到柯比意及让纳雷的作品,另一位传奇女设计师──夏洛特‧贝里安(Charlotte Perriand,1903-1999)的作品亦是焦点之一。这位女设计师之所以传奇,不但因为女性在当时建筑行业十分罕见,她率性、勇敢的性格更是令人深刻的原因。最初,贝里安以裁缝出身,后来攻读家具设计,在24岁那年,被柯比意对工业化的设计理念而吸引,她向柯比意的工作室毛遂自荐,换来一句“我们不是绣咕臣的”答复。不过,一个月后,柯比意出席了贝里安的展览,看到她的作品后,他倒邀请贝里安为他工作。
贝里安与柯比意一样,积极推动建筑现代化运动,对公共设施和房屋、以及两者的功能性等议题深表关注。她曾说:“现代运动背后的推动力量是求知精神;这是一个分析过程,而不是一种行事风格。这是最该意识到的重点。”她更大胆运用当时崭新的物料,例如金属。
当时还有另一位敢于使用金属的设计师尚·普鲁威(Jean Prouvé,1901-1984),他由金属工匠出身,虽然未曾接受专业设计训练,却形成他不受拘束的风格,他精于金属注模成型之传统技术,并1931年开设工作室。随后在战后现代时期,他在量产系统研发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普鲁威不断探索新技术,更用之于建筑,后来发明了革命性的预制金属建筑系统。
贝里安设计的《“云”墙架》,以橡木及搪瓷钢材雕制而成,墙架分为两部分,两者之间却又有连系,展示出贝里安的模块式设计概念。而普鲁威设计的橱柜,相信现时亦难以找到如此设计,能够想到用铝作为柜子主要素材,并将之实体化,或只有身为金属工匠的普鲁威才能做到。
《设计巨匠——二十世纪中期设计家具展售会》
日期:3月20日至26日
时间:3月20日:下午10时至下午6时
3月21日至24日:早上10时至下午7时
3月25日至26日:早上11时至下午5时
地点:苏富比艺术空间(香港金钟道88号太古广场一座五楼)
查询:2822 5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