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湾仔】试着躺进棺材 像戴安娜、梵高那样“死”去
想逃离烦恼,可以去看电影,走入光与影的隧道,放下生活片刻。有没有想过,电影不一定是“看”,而是运用身体去感受呢?有艺术家创造冰冷大棺材,让观众从声音、味觉出发,观赏戴安娜王妃和梵高的最后时光。
漆黑密封中 重回“死亡现场”
为了打开观众对电影的想像,“CINEMA 2.0:念念不忘”展出4件多媒体艺术品,让观众感受另类的叙述手法。最为人瞩目的是荷兰艺术团体Polymorf的装置作品《Famous Death》,装置有两具如棺材般大的铁盒,外面附设金属容器,装载着各种气味。两具“棺材”分别为戴安娜王妃和画家梵高的死亡设定,观众只需向工作人员提出试玩,便能躺在棺材5分钟,在漆黑密封的世界中,以声音和味觉体验死亡。
记者曾体验“戴安娜的死亡”,开始时紧握着“panic button”(惊恐按钮),难以面对密封狭小的棺材空间,放松后才慢慢失去空间感。之后,听到一连串的咔嚓声、脚步声,又闻到医院的药水味,犹如亲临“案发现场”般震撼。5分钟过后,工作人员打开“棺材”,明亮光线让人重回现实。
以气味感受死亡 各地死亡观不同
观赏“死亡微电影”后,问Polymorf何以利用气味来创作。“我们二人都是电影制作人,想探索气味与说故事的关系。气味怎样令叙述更有层次?气味如何让观众更投入故事?这是作品所探索的地方。”两位荷兰电影制作人Frederik Duerinck和Marcel van Brakel多年来研究生活中不同气味,分析气味如何传递讯息,出版《Sense of Smell》一书讲述研究过程。“气味来自分子(molecules),这是很小的东西,当分子分解、散播,然后掉到我们的鼻,我们便有嗅觉反应。而分子散播、离散,失去联系,正如死亡一样。”《Famous Death》刻意遮盖视觉,打开观众感官反应,运用身体感受死亡。
今天的社会,死亡依然是忌讳的题目,在开幕酒会中试玩装置的,大多是年轻人,老者未有前来参与。“这个作品让我们了解文化差异,在荷兰,长者不敢进去,觉得死亡是个忌讳,不会以身冒险;在德国,长者会进入棺材,难得在生期间;去体会躺棺材的感觉。在美国,很多人也不会进去,依然是忌讳。”他们期望在亚洲其他国家展出,多了解各国对死亡的看法。
“CINEMA 2.0:念念不忘”媒体艺术展
参展:Polymorf、Phil Solomon、Verena Friedrich、Verena Friedrich策展:叶旭耀展期:即日至3月29日地点:包氏画廊(湾仔港湾道2号香港艺术中心5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