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平权不止靠游行 “同读文化节”以阅读深化同运

撰文: 洪昊贤
出版:更新:

周六,中环天星码头的桥上人来人往。第二届“香港同读文化节”的筹委在天桥上摆地摊,放置了一些比较轻盈的同性议题读物,偶尔也有路人停下翻阅。对于举办同读文化节的原因,筹委之一的郭可芹解释:“虽然这几年大众对同志议题讨论多了些,但平权运动不止游行或者议会,所以希望在文化层面有一个后续的深度讨论。”

上届逾二千多参加者 今届需网上众筹

2015年首办的同读文化节有超过二千人入场,一众筹委本以为有机会再申请到平机会和巴克莱银行的赞助金,结果却不顺遂,去年十二月上旬开始在网上集资,目标是三万元,最终也筹得两万以上,能请到一些海外嘉宾。郭可芹认为资源不多,加上又是“第二届”,少了新鲜感,所以即使上届反应不错,也较难取得赞助。

首届同读文化节,安全套工作坊颇受欢迎,今届会再办。(女同学社)

活动有辣有唔辣 考虑不同程度参加者

对于去届的成功,郭可芹忆述:“一开始也会担心,比起台湾,香港读书风气的确较差。而且毕竟是性小众,加上是性小众的书,等于是小众里面的小众。”

三日的文化节除了讲座、读书会,也有工作坊,去年大受欢迎的Condom Workshop今年再办,就吸纳了不少新血报名。“这类大型活动有点似渣马,考虑不同程度的参与者,Condom Workshop或者市集面向那些初接触同志文化的人,而稍有些认识的就会参加讲座。”郭可芹说。

今届首设“真人图书馆”,找来九组性小众与参与者作小组对话,包括台湾同志运动代表吕欣洁、香港变装皇后Coco Pop、双性人等。“一来今年的主题是‘对话’,二来其实近距离的沟通一直好少。你去同志游行,只会见到一班人行出来,其实好遥远。”郭可芹认为真正与小众沟通才有对话效果,因为他们是真实存在的,每个人物也都有不同故事。

第二届同读文化节的主题是“对话”,不仅请来不同性小众与参加者对话,甚至请来反同的明光社与支持同性恋组织对话。

突破预设框框 邀请明光社对话

明光社的反同志立场向来为人熟知,但今届同读文化节却请他们来,和支持同性恋的教会组织“基恩之家”对话。一开始要邀请明光社时,郭可芹心里也有点淆底,一个电话打过去,向对方提出“从信仰方面讲讲同志议题”,竟然得到不错的反应。

“可能我们平时无尝试去做,觉得沟通一定是嘈交,但其实又不是。蔡志森同小曹(女同学社执行干事)多年对手,蔡志森逻辑清晰,只是立场不同。”郭可芹觉得,与明光社之间的关系或许可以求同存易。

立法非平权终点 做好公众教育

以郭可芹观察,近年港人对同志议题多了正面的看法。五年前在旺角摆街站,有阿叔会批评“你咁核突”,现在多了人说“支持”。不过,她还是看到有所不足:“2012年出柜潮之后,同运明星化, 大家都会觉得同志就是中产或靓仔靓女,而其实同志都有好多面向。”近年的同运引起关注,“做大了饼”,但嘉年华式活动毕竟一日半日就完,而同志运动“不是一日放完炮仗就完的东西,需要有些深度活动”。

同读文化节筹委之一的郭可芹说,许多同运前辈的阅读量丰富。她又认为,同志平权运动不止是游行和立法倡议,还要做好公众教育。

“不是说一句‘支持’就算。为何要支持,支持什么,都要有人讨论。”郭可芹说,现时大家眼光都只在是否立法、婚姻是否平权,但这些都只可以依仗政府和议会政治。“美国同性婚姻通过了立法,但平权运动就完成了吗?社会上一样有不少人反同、歧视同性恋,这是人文质素的问题。”她认为政制倡议和公众教育相辅相成,人文质素提升了,议题打入议会也会容易些。

回想起大学年代,郭可芹觉得性别议题在那时无法带到学校,座谈不会讲,亦无性文化周。近年大专院校多了很多性别研究课程,很多学生对这类书不抗拒,她说:“其实上一代的同运前辈都看很多书,只不过当时没有这类大型活动。”

第二届《香港同读文化节》主题:对话

日期:2月17-19日 12:00 – 20:00地点: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石硖尾白田街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