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馆书展|香港文艺组织╳南洋理工大学的双城同文

撰文: 水煮鱼文化
出版:更新:

可能香港人对于新加坡的印象就是经济、政治与国际地位上的竞争对象,而在文学上比较少提及新加坡,但其实香港与新加坡在历史和文化上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曾经都是英国殖民地,受著不同的文化影响,本土华语都逐渐不被政府重视,导致华语地位下降,所以在阅读新加坡文学时,未必会感到陌生。

这次水煮鱼文化与新加坡《新文潮出版社》以联合的方式参与书展,让大众可以接触到不同类似的文学作品,提供更多元的文学作品选择,同时令大家在疫情严重下,依然可以透过书藉去与世界各地连系,放眼世界,再审视自身城市。

对于香港读者来说《新文潮出版社》可能有些陌生,他们是一班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在2012年成立。最初以出版文学杂志和文艺活动为主,其后直至2019年则转型为出版社,开始推岀不同的文学书籍。又与香港、台湾、马来西亚等不同华语地方的出版社、设计师和印刷厂合作,这次的联合书展都会展岀他们最新的作品。

+2

届时将会摆放水煮鱼文化岀版的香港本地文学,更为读者带来多本获奖的新加坡文学作品共同展出,网罗小说、诗歌、散文以至活字印刷品等各具特色的作品。当中更包括今年年初离世的新加坡重要作家英培安先生的小说《骚动》与他的遗作《瞧这个人》。英培安先生与他作品正代表着在压迫的政治空间下,仍然尚有创作文学的空间。特别他在零四年写的《骚动》,讲述到当时五十年代反英抗殖时期的左派青年,同时亦讽刺八九年的掌权者。 内容虽然在政治意义下题材敏感,但亦获得新加坡文学奖。所以想为著这些作品,可以提供到一些希望香港,即使社会情绪不乐观,但仍然可以以文学去抒发或记录历史。

英培安今年离世时,香港不少人都撰文提及,令新加坡华文文学再次受到注目。董启章先生亦曾在周明文化书写他的生平和作品评价:“从《骚动》到《我与我自己的二三事》、《画室》和《戏服》,一口气地看完了。我感受到当中有一股强烈的生命力,冲击着我的思绪。”(董启章:我与英培安的二三事,《明周》2018年11月22日。)可以在行文中感受到英培安先生的风骨,那种文字的共鸣甚至是超越时间、空间、地域和文化背景,可能这就是令得人对他小说爱不释手的原因。

创造岀崭新的“诗的语言”

很多时我们看香港以外的华语文学可能都会选择台湾,所以新加坡文学可能会为读者们带来新鲜感,同样为中文作品不用看翻译,但又可以看到不同国家的历史和社会背景的作品。在水煮鱼文化的选书当中,周昭亮先生的《万有医始》,为多位新加坡与各地诗人联合推荐。一本夹杂港式广东话和新加坡用语的诗集,可以让香港读者在阅读这作品时,可以找到一些文字认同。而这种香港、新加坡语言的混杂同时都创造岀崭新的“诗的语言”。

此外,有好的文字作品亦需要有印刷厂的参与,将文字化作为一本实体书。所以这次的书展还有新加坡活字印刷工作室 Typesettingsg 作的品参与,Typesettingsg 工作室以印刷展览和印制品,去保存和纪录新加坡印刷文化,亦活跃于文化活动,所以参与者来到就可一睹他们的印制品。

印刷老师傅从一颗颗文字整齐地印在纸张上的心思

活字印刷与电脑打印最大的分别就是,它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文字的印不清晰之处,正是字粒经过岁月磨蚀的痕迹,和印刷老师傅从一颗颗文字整齐地印在纸张上的心思。可能就如董启章先生的《香港字》中所写“因为完成和生产于香港,英华活字又称为香港字。……香港字的故事,就是香港的故事”。19世纪传教士由马六甲、槟城到华南沿岸的各海港和城巿,带来活字印刷术和现代文化,每颗字粒背后的每一个印刷工房都印著属于当代人的历史和故事,而印制品本身好像天生就有著承载历史的责任,这才令得每件印制品独一无二。

新加坡作为非华语为主流的国家,虽然华语书藉的生存空间可能会越来越少,但当中还有一班热爱文字的人去保卫和传承著华语文学。由2018年起水煮鱼文化透过新加坡作家节与当地作家和艺术家多年互相交流下,建立与《新文潮出版社》、海风书屋和Typesettingsg工作室的深厚友谊,本著理念相近和对文学的热诚,才令得今次的联合书展诞生,希望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令华语文学有更多的选择和希望。

(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

第四届“Booked:香港艺术书展”
日期:12月16至19日
地点:赛马会艺方一楼展厅及F仓展室
地址:香港中环荷李活道10号大馆
时间:12nn-7pm (18-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