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文独立书店的店东作家|英培安传奇
其实并未见过英先生本人,也没有他的著作签名本,丝毫不是忠实读者的模样。只读作品而不识作者,那一种距离也就是,最后只可在网上猛然看见英先生逝世的消息。
开始读他的小说,是大二上新华文学课时,为了准备课堂报告而读的《我与我自己的二三事》。两年后的今天在读黄怡,许迪锵在《补丁之家》(黄怡著)推荐序里提到,西西曾说阅读作品是了解一个作家最直接的方法。
文:孙靖斐 | 原题:一个像我这样的读者
对我来说,了解的过程并不是周旋流连于虚构或非虚构的体裁里,从字里行间寻找可与作者本身对应的蛛丝马迹,而是可以在其中瞥见作者所关怀与珍视的事物。例如《画室》里为创作付出生命与热情的人物颜沛,如何与藉艺术巧立名目、沽名钓誉的叶超群形成鲜明对比;又或是不同作品里对爱、疾病、孤独与死亡命题的探寻,再回望英先生的一生,作为一个读其书多于识其人的读者,我仍然更愿意相信,那总也算是圆满的。
也要诚实地说,以家国的宏大题材开展,或意识形态强烈的文本,于我有时还是过分沉重,但读过英先生的小说与诗,虽然未曾相遇相识,却让人感到英先生的形象大概就像他的文字,让人看见并相信坚强和柔软其实可以同时存在,一如身边人对他的形容,也总是关于亲切、和善与谦逊。
写作以外,经营书店是英先生另一件为人所知的事。一直以来,新加坡于自己更像过渡之处,虽然为了上课短居于此,周末还是频繁回返对岸的家。疫情反复下,在这里终于有住下来的感觉,而不能回家的日子里,要如何长久反复地排遣日常的苦闷,特别是在入境后居家隔离,马上又接上全国实行的阻断措施后。岛上的华文独立书店成了这段时间的依归,桥北路的城市书房,与武吉巴梳路的草根书室——与英先生各有渊源。在新加坡短暂但重要的大学四年,作为学生或读者,始终在那些幽微之处受惠至深。
英先生的离世在开学前的周末。几天后在全球香港文学与文化课上,过一遍课纲,有一周原来计划要谈英先生和香港的二三事。提到此处,一阵伤感在教室里又迅速凝聚起来,实际上那漫长的一周里,空气里处处散漫著那样一种低迷气息。强烈地感到,素未谋面并不是最哀伤遗憾的事,更能共感的是人们的追忆与不舍,对于留不住而匆匆流逝的时间和生命。但总有些事情可以长久地留存,譬如在他身上见到的,多产的创作、对信念的执著、未改的初心,或知难而行之。在缅怀和景仰之外,更珍贵的或许是为其所触动,并找到延续的可能。
作者简介|孙靖斐,生于马来西亚,曾任《联合早报》字食族专栏作者,曾获第七届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散文奖与文学翻译奖,现就读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
草根书室今貌——
草根书室地址——
草根书室简介|新加坡的华文独立书店兼出版社,创立于1995年,原址位于国家图书馆对面的桥北中心,2014年11月搬迁至武吉巴梳路现址,靠近欧南园地铁站H出口。草根书室除保留原有中外历史,中西方哲学,艺术,电影,戏剧,华文现代文学,西方和日本翻译文学等类别外,亦增加绘本,生活美学和饮食文学等不同风格的书籍供读者选择。书本由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香港和台湾等各地的华文出版品中精选,同时亦推介富有本地特色的英文书籍。草根书室经常举办各式各样的文艺活动,包括新书分享会,读书会,电影与戏剧讨论,现场音乐表演和绘本亲子阅读等。每一至两个月会有不同主题的展览如电影海报展,绘本展,传统服饰和手工艺品展等,使书店呈现不同风貌。实体书店是文化风景的重要座标,草根书室努力推广华文阅读,希望能提供文艺工作者一个分享自己创作成果的平台,也期盼更多朋友加入华文阅读的行列,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本书。(来源:草根书室 (Grassroots Book Room) Facebook page|https://www.facebook.com/grassrootsbookr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