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展见证香港战后三十年复苏变迁 寻照片细节看庶民生活百态

撰文: 赖家俊
出版:更新:

战后四十至七十年代,是香港经济急速转型的年代。由战后百废待兴局面,到五十年代受到韩战波及,香港经济由转口贸易港转型至轻工业重镇,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随著政府推出大型公共房屋政策,社会日渐富裕,这三十年的风光与人物照片,见证著岁月变化的痕迹,亦让大众看到不少已湮没了的生活习俗。今日起亚洲协会香港中心将在新展览《复苏生息、逆中求存、重振旗鼓》中追溯香港从 1940 到 1970 年代的历史。展览由历史遗珍摄影基金会创始人艾思滔策划,将展出由著名摄影师Hedda Morrison 、李福志和Brian Brake拍摄的照片。

展出的 80 多幅黑白和彩色照片展现香港横跨30多年的蜕变,从1946至1947年间战后复苏生息,到1950年代逆中求存,1960至1970年代则重振旗鼓令举世瞩目。Hedda Morrison、李福志和Brian Brake有著截然不同的生活背景和摄影目标,但都以自己风格记录了香港近数十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轨迹,并为子孙后代保存了这座城市的摄影遗产。

Hedda Morrison于德国出生,是一位纪实摄影师,为 1930 年代至 1960 年代的北京、香港和砂拉越创作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展览中其中的30多张黑白照片由她拍摄,记录了摄影师于1946至1947年来香港短居半年时城市战后复苏的点滴。诚如Hedda Morrison早期在中国及后期在东南亚拍摄的作品,她的香港相片尽显对平民百姓的爱戴和尊重。

新加坡摄影师李福志于1947年抵达香港,他的人生面貌和摄影道路都与Morrison差别甚大。他并非出身富裕家庭,也从没接受正式的摄影训练,全凭坚毅意志与实力闯出新路,五十年代在山顶以为游客拍照谋生,初时主要拍摄人像,后期则转为摆卖香港风景照,十多年前历史遗珍摄影基金会创始人艾思滔在游经山顶时,认识了正在贩售五十年代照片的李福志,二人结为朋友,并重新发掘这位摄影师的作品和故事,并在李福志离世后保留了多张他于五十年代拍摄的风景及人文照片,并于这次展览展示当中近 40 幅黑白照片,突出了香港在 1950 年代近十年间所经历的变化。

Brian Brake, Red Banquet.图片由亚洲协会香港中心提供

《复苏生息、逆中求存、重振旗鼓》中20多张描绘香港 1960 年代至 1970 年代的彩色照片均由Brian Brake 于1962至1976年常驻香港时拍摄,他是纽西兰最成功的国际摄影师之一。在搬到香港之前,Brake为著名的马格兰摄影通讯社工作,周游列国,他借着连环影像说故事,透过精心铺排构思,运用精湛的摄影技巧演绎。他的叙事式摄影作品曾获多份当代摄影杂志刊载,包括著名的《生活国际》及《国家地理》杂志。

展览于即日起至2022年3月6日举行,同时庆祝中心旧军火库会址成立 10 周年。为了进一步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大会将举行一系列的展览相关活动。策展人,摄影界翘楚及相关学者将参与摄影研讨会,讨论受展览启发的香港遗产;在Stories to Remember活动中,大会将邀请老年人向年轻一代分享他们对香港的回忆,及后创作受故事启发的绘画、诗歌、短篇小说或音乐;另外亦将联同资深摄影师Bobby Lee举行留影故事工作坊,让观众延续展览的故事,用照片记录今天的城市。

展览详情
日期​​​​​​​:即日至2022年3月6日(已延长展期至 6 月 6 日)
时间:星期二至星期日(上午11时至下午6时)/ 每月最后一个星期四(上午11时至晚上8时 )/逢星期一休馆
场地:香港金钟正义道9号亚洲协会香港中心 麦礼贤夫人艺术馆
费用:免费参观
(展览工作坊详情说参阅亚洲协会香港中心官方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