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室】读这几本书,你会更了解过年是怎么回事
要感受节日气氛,未必一定要拜年、逗利是或食花生。你知道“利是封”的设计变化和中国各地的节庆食物是怎样的吗?又或者,古人是如何庆祝新年的?古人新年要工作,会有双粮花红吗?……当众人在尽情欢宴,对节庆气氛却有点慢热,而又不想被节日排挤的你,可以找一个没有亲戚的角落坐下来,静静地捧读一本书,度过一个文青的农历新年。
不少香港人都有收藏利是封的习惯,而成长于不同年代的市民,对利是封有着不同的回忆及情意结。例如五十年代的一辈,想必对“软嘢”、“硬嘢”这些用语记忆犹新;六、七十年代的一群,则很可能会收过以塑胶物料制造的利是封;而八、九十年代的一辈,又有没有探究过利是封上的“神奇自贴胶口”到底是如何运作呢?
从设计入手 利是装的不只是钱
逗利是固然是新年的大事,不过拆利是之前,你有没有认真看过利是封?其实不少香港人都有收藏利是、研究利是的习惯。近利纸行出版的《红包》,记载了利是封的历史起源和设计演变,从纸质、花纹、字体到封口设计,亦有近年新派创意的利是封设计。
七十年代曾经出现过塑胶物料制的利是封,利是封上的“自贴胶口”又是怎样研究出来的?近利纸行透过搜集资料、访问利是封收藏家,整理出利是封的发展史。随书还有本地设计师陈宏超的18个不同款式利是封,以及30张花纹纸,供读者“上手”。利是封承载的不只是金钱,还有历史和文化的痕迹,当然更重要的是:利是本身就是情感载体。
《红包》作者:近利纸行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身为中国人,每到深冬,我们总一再再三地进入过年模式,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中国人对食材与味道的极致追求——美食,会与农耕文化中的循环结点——过年,吻合在一起?我们为什么要一年一度,必得在此时尽情欢宴?
味道解构文化 舌尖上的新年
除了利是和恭贺,美食就是最好的新年话题。虽然对待农历新年的态度都是一致重视,但在中国大陆广大的版图里,各省市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饮食文化。比如说,北方新年吃饺子,南方却吃年糕;小城市也有他们独特的贺年食品,以及食物的来历和故事。
《舌尖上的新年》纪录了全国五十多种过年美食,由《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及一众美食家、文化工作者如黄磊等共同编著,以影像和文字同时呈现。中国人向来对食讲究,而新年又吃得最丰盛——文字或许未必足够呈现味道,不过读书却可以扩张味蕾记忆的想像,也能权当农历新年的想像旅程。
《地道风物:舌尖上的新年》作者:黄磊、陈晓卿等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总而言之,宋朝新年既有很多和今天相同的习俗,也有很多不同的特色,假如我们回到宋朝,既会感到熟悉与亲切,又会感到新奇和困惑。但是当您读完这本小书,一切困惑都将迎刃而解。
穿越宋朝 和李清照“打牌”
都市生活忙碌,打工仔慨叹假期少,红日还要工作,不少人渴望穿越,回到看似“慢条斯理”的古代。实情是,宋朝皇帝过年都要上朝,而宋朝人的新年假期,可能比现代人还要短!写过多本与宋朝有关书籍的“宋朝专家”李开周,这次的新书终于向宋朝的新年下手。
李开周将宋朝节庆食物、压岁钱的差别,以及宋朝人过年时的活动都一一再现。对李开周来说,宋朝是“前现代社会”,看似遥远,却是现代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他认为读者阅读的时候会对宋朝人过新年的习俗,感到既熟悉又亲切。书里有一章提到,才女李清照其实像那些姨妈姑姐一样,喜欢“打牌”‥‥‥
《过一个欢乐的宋朝新年》作者:李开周出版社:时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