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室】从政策到人 文化如何发展?
在西九文化区兴建故宫博物馆的争论中,比起文化政策、西九发展的讨论,社会聚焦在政治的表层居多,如咨询的程序,但制度对于文化艺术的影响,往深里说,是文化政策。而制度之下终归是人,历史上,文化人与政治的互动究竟如何?当下的香港,文艺工作者又是怎样的生存状态?去年出版的三本有关文化政策、文化与政治的书籍,或能帮助我们对有关议题有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政治制度如何影响文化呢?大家知道,香港很喜欢讲什么饮食文化、高登文化等等,什么都是文化,但文化究竟是什么呢?简单来说,文化就是一个观念转变为一个实质的东西,譬如出版一本书籍、制造一部电影。
从关注西九开始 文化政策初入门
进念‧二十面体的艺术总监、文化评论人胡恩威一直关注西九文化区的发展,关于兴建故宫博物院的言论亦引发争议。十年前曾编著《西九蓝图》,近日出版的新书亦大谈文化政策,从文化政策的理念、起源到构成部份,以教育、艺术及传媒来展开讨论,同时引用了英美中日等各国的具体例来说明,可为对文化政策入门者作初步的介绍。
书籍以讲座形式分为四课,最后两课则专注讲香港文化政治的历史演变及未来可能方向,当中就包括对西九文化区提出的观点。
《胡恩威乱讲文化政策》作者:胡恩威出版社:E+E 进念‧二十面体
在这里我不想批评毛泽东先生的作品,而是觉得一切文艺的形式,一定是因为作者所感所想的内容,恰好宜于用这个形式来表现时,很自然的来采用它的,所以只有旧内容或与旧内容相仿的新内容,可以被旧形式所装得下的,才会用这个形式。
收编与抵抗 文化统战的历史想像
香港故宫博物馆尚未建成,不止是文化界,整个香港也陷入了一种被文化统战的气氛中。长久以来,本地的文艺发展都处于比较边缘的位置,有人形容香港的文化界微弱到不足以被统战,虽然资源不丰,也因此可以有非常自由的面向与发展。
已故作家徐𬣙在内地出生,1950年移居香港,曾在多间大学任教。去年再版的著作《在文艺思想与文化政策中》,描述了从晚清到民初,在不同政治意识形态下,文化人被收归或抵抗的情况,以及相应衍生出的不同风格作品。文化发展离不开历史进程,政治也同样。在观点驳杂的当下,或者我们可以有另一个历史维度的想像。
《在文艺思想与文化政策中》作者: 徐𬣙出版社:酿出版
有关何谓创意工作者,又或怎样可以当一个创意工作者的讨论,经常环绕在一个相当浪漫,甚至乌托邦式的描绘。在这种描述下,“创意工作”不仅是为了满足物质需要的职业,更是被视为一种实现自我(self-realization)的生活。
去除浪漫 文艺工作者的生存状况
文化人和创作人,是文化政策下最受影响的一群。一般人总是认为做艺术家、做文化艺术工作就是浪漫的,是“嫌钱腥”的工作。年轻学者何建宗,花了两年时间,访问了文字、音乐、电影及视觉艺术共16位活跃的本地创作人,谈及他们的收入与工时,这些经常被忽略的事。
现为大学教授的何建宗,认为虽然有不少学生想投身文艺行业,但这个行业毕竟一直都不稳定。何建宗除了想找出使创作者坚持的理由,亦关注艺术家工会,及文艺创作者在社会大环境底下的应得待遇。他提出了“文化企业”、“创意生态”等论述,重新思考本地艺术家在社会的生存状况,以及可能的发展方向。
《文艺劳动:香港创作人的工作与日常》作者:何建宗出版社: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