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国货】无名胜有名 十三件国货好物故事

撰文: 陈盈瀛 黄立晖
出版:更新:

国货就是寂寂无闻。没有商标,没有品牌,没有设计师,但一望见,就会忆起它曾经活过。事实上,每一件国货都有值得人们口耳相传的故事。我们从中精选出13件好物,在新时代中温故知新。摄影:江智骞、潘思颖、黄宝莹

功夫鞋

功夫鞋全由棉布所制,软熟、吸汗。连鞋底也是由多块布缝制而成,以幼麻绳将布边缝合而成的鞋底来得坚固,麻绳也自然形成图案,美观、具质感。鞋底加入了中药物料,也防脚臭。深受唐装爱好者及武者欢迎。

玻璃胆保暖壶

近年许多人重新爱上玻璃胆保暖壶,除了爱它的怀旧味道,更因为实用安全。有指不锈钢不宜用于酸碱度高的饮品,因有机会令不锈钢溶于液体,饮用后会增加人体对重金属的吸收,玻璃胆则不会产生化学反应,相对安全。不过,玻璃胆容易打破,保温时效亦较短。(协和号)

工衣

法式工衣是近年时尚潮流不可缺的单品,可以选择原汁原味的褪色法国旧工衣,也可以选择美欧日品牌的复刻新品,当然工人阶级不是法国人的专利,中国工人也有他们的工作服,同样是沉实色调,同样是简朴无华设计,一件大地牌出品的工衣,索价百多元,媲美COMME des GARCONS。(华丰国货)

汗衫

上海菊花牌深入民心,更一度是香港劳动阶层的标志。创立于1914年,当时就以质量取胜,特点是使用“精梳棉”。“精梳棉”的制作较繁复,会在过程中清理出多余杂质,较光滑洁白,不易起毛头,亦更吸汗。除了各大杂货店,也是高档国货店必售的王牌货。(协和号)

铅笔

中华牌铅笔基本上反映了中国铅笔工业的历史,1935年10月8日,“第一铅笔”的前身中国标准国货铅笔厂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创立。1955年,“中国铅笔二厂”开始了生产利用高线度鳞状石墨和高级膨润土制造的“中华牌”铅笔。1970年,制造任务才让给“第一铅笔”厂。木质流滑,刨笔亦不易断芯。(裕华)

压花胶拖鞋

1950年代尾出现,流行于整个六七十年代。当时塑胶业开始兴盛,中国遂推出大量塑胶制品。一双胶拖鞋,除了在家中穿著,也会穿上街,所以设计带点花巧,更有半吋高踭。(协和号)

棉袄

不论今昔,尤其农历年间,要买棉袄必来裕华,这仿佛成为一种牢不可破的信念。尤其双马牌已经有很多年历史,外面都是真丝,也是人手缝制,不论男女老幼都深受欢迎。(裕华)

葵扇

用植物的叶子人手编织成的扇子,因其外型而得名。特点是轻身又容易生风,从前几乎是各家各户必备。葵扇又是国货中最标志性的无名设计,没有特定的厂牌,手艺就是品质保证。图中这一把不易找,手柄不是一支而是一圈,方便挂起收纳。(朱荣记)

搪瓷杯

搪瓷也被形容为中国的珐瑯,是塑胶以外,大量于全国产制的物料。搪瓷抗酸性高,耐热耐冷,甚至可以直接用于明火,所以几乎能造成任何餐具,甚至医疗用品。最出名就有上海白鹅搪瓷,厚实耐用,而一般家用的杯碟则比较薄身。(朱荣记)

手帕

这以麻纱制作的手帕,跟其他功能性的手帕不同,它做出来不过为了作欣赏用途,让人拿在手上好看。当中繁复的图案,除了刺绣,更有着“抽纱”的工序,做成一个个具纹理的空洞图案,是非常精细的功夫。(裕华)

缸瓦钱鼓

源于四五十年代的佛山,称作钱鼓而不是钱罂,是因外形似鼓而得名。以缸瓦制造,成品廉宜,拿上手很重身。底部没有开口,想将金钱取出就一定要狠心打碎,借以教育子女不可随便用钱。目前已停产,市面所见的已是货尾。(协和号)

乒乓球板

国产红双喜乒乓球板绝对有名。要识别一块好的乒乓球板,先看底板是否平坦,然后用耳听,一手持握拍柄,另一只手食指弯曲,用指关节叩打底板各部位(用力要均匀),如声音基本一致,说明弹性均匀;如声音差异较大,则说明弹性不均匀。击出声音愈清脆,说明底板的弹性愈好,底板偏硬,击球速度快。声音比较钝,说明底板弹性一般,底板偏软,控制效果好。(裕华)

丝巾

丝巾一直是裕华的得意产品。品牌所挂的是裕华国货的招牌,打着100%天蚕丝的名目,品质有保证。而以这高质物料制作,约售1,000多、2,000元,算是稳当合理,看起来跟欧美奢华名牌vintage出品没两样。(裕华)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