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国货】新一代开网店卖国货 唤醒港人的怀旧回忆
设计,永远是由生活中最微小的东西展开。一只碗,一块毛巾,看似平平无奇,却是经由生活千锤百炼地形塑而成。都有故事。大抵如此,人们才会对日本的杂货感兴趣,会当台湾的山货是宝贝,只因当中每件小物,都包含了人们最实而不华的生活痕迹与工艺智慧。之于香港,一直陪伴人们度过许多年月的质朴设计,想了又想,大概就是国货。纵然香港尚存的国货公司已屈指可数,但其设计与实用度,依旧在我们生活中占着一定地位,有人重新推广,有人收集……国货又再低调地重生。
摄影:潘思颖
不过,今时不同往日。新一代对国货最直接的联想,或许是“Made in China”。自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生活中充斥着数不清的中国货品,继而在一片山寨货、A货、假货的冲击下,国货与粗制滥造已牢牢画上等号,让人全然提不起兴趣。两年前,陈咏敏(阿敏)却打正旗号,成立了网店“小小国货”。
中国设计的小聪明
阿敏并不是什么国货都卖。“吸引我的,主要是传统的品牌和工艺。国货最辉煌的时期,都是在1950至1970年代,尤以上海的出品最好。”阿敏也不是卖古董,她的货品都是能够在平常生活中使用的,搪瓷杯、波鞋、手电筒、小玩具……全部都似曾相识。“说穿了,国货其实就是许多香港人从小就使用的东西。老一辈用了几十年,不觉得是宝,用旧了就丢;年轻人又有种‘隔篱饭香’的心态,外面的东西会有兴趣去研究,经常接触到的反而从不会想去了解它的故事。”
原本是旅游记者,经常周游列国,阿敏习惯每到一个地方,都会逛当地的杂货店。有次到上海采访国货品牌,却被国货深深吸引。“原来许多国货背后都有个有趣的故事。”她如数家珍:“例如上海牌手表,在1950年代为了追赶瑞士的钟表工艺,曾率先派人到瑞士培训,在当时竟然生产出可以媲美瑞士机芯的上链手表。如你细心去看,中国人的设计还有许多小聪明。尤其是当年物资短缺,许多产品都可以一物两用,如茶壶的盖是只杯,盘子的盖是只碟。还有,许多人不知道公鸡碗为画上有鸡的图案,因为当时的人家贫,不能餐餐吃肉,在碗上画只鸡就当有肉吃了,真懂得苦中作乐……”
延续“死货”生命
说得眉飞色舞,但阿敏第一个引入的品牌却是飞跃波鞋。“在七八十年代,物资短缺,买鞋要用鞋票,能拥有一对飞跃波鞋,可是相当不得了。”没料到,在30年后,这对球鞋更促成了一场国货复兴。2006年,法国设计师Patrice Bastian因为喜欢飞跃的设计,在法国取得了飞跃商标,将经典鞋款改良并打进欧洲市场,令这个差点被人遗忘的品牌起死回生。“年轻人开始重新欣赏国货,上海就有年轻人开了专卖飞跃波鞋的门店,更带动了追捧国货的热潮。”不过,吸引阿敏的不纯粹是动听的故事,更是波鞋本身的品质。“坦白说,设计本身并没有什么高技术,生胶底,穿得多会磨蚀。但因为轻身,穿上脚特别舒适,也是很多客人穿过后告诉我,没料到国货都有如此品质。”
然而,品质好的国货不易得。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经济开放,传统品牌要不是倒闭,就是转型,新品牌更是质素参差。所以,阿敏不时到老式杂货店、缸瓦舖打转,目的是寻找货存中未卖完的“死货”。不少货品封存了二三十年以上,在时移世易间,却完好保留了上一代的工艺。“因为都是卖一件少一件的东西,所以每次发现难得的好产品,都会分外兴奋。好像这只杯是在唐山出产的,这间厂在唐山大地震时经已倒塌,所以市面上已很难找到。虽然底碟已经没有了,但杯上的花纹与色彩仍很鲜明,是一件很好的瓷器。”
恰如其分的日用品
阿敏试过在旧式乐器舖找到木制的玩具口琴,知道可遇不可求,一下子将店中存货全部扫光。而每次找到心头好,她总会留一件给自己,不卖的。“近年在香港找到好国货的机会愈来愈少,一来旧式杂货店不多,就算有,会好好保存的人也很少。”反而,也曾经大量依赖国货入口的澳门,现在仍不时可以寻到宝。“澳门的老店保存得比香港好,有些杂货店传了几代人,在他们眼中,这些都是寻常的生活用品,不会坐地起价。有些店主熟络了,更任由我在仓库中随便翻。”
由最初的飞跃波鞋,到白鹅牌搪瓷、百雀羚润肤膏,还有许多不期而遇的碗碗碟碟、玩具小物,阿敏都是凭直觉选购。“有时一眼看上去喜欢,我也不会想太多。当然,若仔细研究,国货的质量的确比不上日本、欧洲。但正如我说过,我不是卖古董,作为日常使用的东西,国货的廉价、踏实,我觉得又很恰如其分。”
平时阿敏除了在网店销售,更多是在手作市集出现。教人意外,客人主要都是国货式微以后才出生的年轻一辈。“他们不会因为产品是中国制而有偏见,反而会欣赏设计本身,觉得好就会购买。”就在访问期间,不时有人走来围观,一再打量这些本已封尘的国货……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