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环街市|吴永顺保育建筑概念与实践|建筑交响梦
二零一一年,市建局启动中环街市保育计划,笔者所属公司有幸被选中担任项目建筑师,我们更邀请了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为合作伙伴,共同负责项目设计。不过,由于当时中区分区计划大纲图被司法覆核,中环街市的保育计划拖延了一年半。到一三年初,项目重新启航,再向城规会提出申请,而市建局更在中环街市展出设计模型以收集公众意见。
文:吴永顺 | 原题:“漂浮绿洲”——新与旧的温柔对话 | 来自《建筑.交响.梦》
我们以“漂浮绿洲”(Urban Floating Oasis)的概念,提出在保育中环街市之余,在旧建筑上增设一个“漂浮空间”,为市民提供更多绿化和休憩用地。
年过八十的矶崎新,与安藤忠雄和黑川纪章,合称日本现代建筑界三杰。他在二零一三年来到香港,除了出席城中绿洲展览开幕活动外,还会见传媒,介绍“漂浮绿洲”的设计概念。
建成于一九三九年的中环街市,属包浩斯(Bauhaus)建筑。包浩斯是对二十世纪初建筑风格的颠覆和革命。包浩斯风格简洁,主张“形式源于功能”,并以连续的横向窗户设计,把建筑从过去以砖石为主的传统风格解放出来。曾亲身经历包浩斯时代的矶崎新认为——
一世纪之后,我们蓦然回首,不禁惊叹包浩斯带来的震撼。当年的先锋,已成为今日的经典。中环街市正兼具了先锋与经典的特性。设计‘漂浮绿洲’,的确是我工作生涯的挑战。
香港从百年前的小渔村变成今天高楼密布的国际城市,世界级建筑大师先后在香港兴建地标。矶崎新却对地标建筑不以为然。五十年前初次到香港,他看见这里的建筑物都是横向的。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他重临香港。那个时期,霍朗明(Norman Foster)在中环建了香港汇丰银行总行;后来贝聿铭又建了比汇丰更高的香港中银大厦,楼宇一直争相比高。“一层层密集垂直的高楼,相对于水平的海港,是香港这城市独有的特色。”矶崎新把他对香港的体验娓娓道来。
作者简介:吴永顺,香港建筑师、创智建筑师有限公司董事、太平绅士、专栏作家。从事建筑设计及城市设计三十多年,参与过百项商业和公共建筑,作品有香港理工大学创新楼、公理堂和中环街市等项目。曾获颁香港青年建筑师奖(1994)及十大杰出设计师奖(2013)。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担任多种公职。曾任香港建筑师学会会长(2015-2016),自2018年起担任海滨事务委员会主席。对建筑设计及城市规划的评论常见于传媒报导。
但矶崎新却钟情于横向建筑。一九八三年,他获邀担任一个山顶建筑设计比赛的评判,便选出了札哈.哈迪德的作品成为冠军。这座建筑,正是横向型的。历史发展,从横向到垂直,从平民建筑到地标建筑。到了今天,矶崎新却主张回归基本,坚拒为建地标而标奇立异,反而在寻找如何以二十一世纪的建筑语言,与二十世纪的包浩斯作出温柔的对话。
保留和改造旧建筑,可说是一个解构重合的过程。我们在思考“漂浮绿洲”的设计时,除了完整保留大楼原来的立面、内部矩阵式的梁柱结构、中间的光井和水磨石大楼梯外,还希望加上新的元素。新元素就是原建筑之上的“漂浮空间”。“漂浮空间”呼应原建筑的精神,但以新手法处理,令两者能一脉相承,尊重大楼的原建筑语言,但拒绝假仿古式设计。
【延伸阅读:中环街市|废墟保育今昔对照 一样角度 不同时空】
我们设计了一个漂浮在原建筑上一个简洁的玻璃盒子,与原大楼和谐结合。两者亦以绿化空间分隔,使阅读者能清楚分辨新与旧。要让“漂浮空间”展现漂浮的效果,温柔地延展原大楼的风格,我们在结构上便特别费尽心思,采用了悬臂式的结构,以最少的支柱去支撑新建的部份。
由于原中环街市向德辅道中的立面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因兴建行人天桥而遭受破坏,故以新的立面取代。新的立面将以玻璃建造,使内外上下通透。“漂浮绿洲”的内部活动,从街上清晰可见,以强化与社区的关系。新立面的“漂浮空间”和原大楼之间以玻璃步道连接,行人可漫步其间。这个玻璃步道就如诗歌中的间歇,赋予新立面丰富的节奏感。
【延伸阅读:薄扶林旧牛奶公司职员宿舍牛眼窗与屋顶的秘密|黎隽维】
原大楼顶层和“漂浮空间”的顶层,将会是两个绿化的公共空间。“漂浮空间”底部以镜像式处理,以反映原大楼顶层的绿化空间。市民从街道上眺望,可产生空灵剔透,绿意满盈的视觉效果。矶崎新说:“二十一世纪的镜像,折射二十世纪的时代印记;新与旧,将在层叠的绿意中融合。”
“漂浮绿洲”不为地标而建,而是在二十一世纪延展旧建筑的神髓,让新与旧展开一段温柔的对话。
(原文写在二零一三年五月,于二零二零年七月修订。本文获出版社授权转载,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
书名|建筑.交响.梦
作者 | 吴永顺
出版|天地图书(2021.07)
内容简介:“怎样的城市,便有怎样的建筑。”化和社会价值观;同样地,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也会影响当地人民生活。建筑既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也是一个实践梦想的旅程。每幢建筑物的背后都满载建筑师的心路历程,这些故事,可能比单看建筑成果更能发人深省。作为资深建筑师,作者参与香港多个重要建筑项目,也参与市区重建、土地供应和海滨规划等公共事务多年,持续推动相关公共政策的发展。本书选辑了他在报章专栏和个人网志上的文章,包括他对建筑尤其是海滨发展的经验和见解,也有对各地著名建筑设计的观察和品评。希望读者借着本书更深入地欣赏建筑,并可从不同角度了解我城的建筑、规划和城市设计。这本书,也为香港在踏进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城市发展作一个记录。
【古迹保育|薄扶林旧牛奶公司职员宿舍牛眼窗与屋顶的秘密|黎隽维】
回顾主教山蓄水池评论文章——
深水埗主教山蓄水池|各派议员齐声建议保留 因香港建筑冇得救?主教山蓄水池|无人视察亦无人负责 俹簁又有乜好怕㖞?|来稿主教山蓄水池|“罗马式拱”说法不算错但听上去像“美式汉堡包”
鹤咀炮台|港岛东南端英军海防炮台 继主教山后又一本地历史遗迹
香港地势三面环海、多岛多山,足称世界知名的远足、登高胜地。鹤咀半岛位处香港岛东南端,颇受本地远足爱好者欢迎。沿下山小径穿过树到半岛西面海边,我们可见岩石滩上仍矗立着一座坚实的建筑,它就是鹤咀炮台(Former Cape D'Aguilar Battery)。
【废墟回忆奈良 Dreamland 清拆前最完整图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