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生陈淑仪《螳螂捕蝉》 经典杀手对决25年后再升级|何故专栏

撰文: 何故
出版:更新:

《螳螂捕蝉》是一套对我影响深远的舞台剧,以一连串精彩绝伦的对话,探讨生命的价值、存在的意义、以及兄弟的羁绊,堪称“怪诞”到极致的杰作!

《螳螂捕蝉》海报(图片由作者提供)

《螳螂捕蝉》是潘惠森“昆虫系列”的第四个剧本,也是我至爱的潘Sir代表作品,本剧于2000年首次演出,由李国威导演,黄秋生和谢君豪主演,令人大开眼界,颠覆了我对舞台演出的认知,从此对二人对话的表演模式情有独钟,也启蒙了我往后创作出《孔子无双》、《暗三国志》、《打边炉》、以及《回忆中的香港味道》等小说系列。

《螳螂捕蝉》讲述“组织”派出两个南辕北辙的杀手──满口粗言秽语的前辈“北越”(黄秋生 饰),以及连发梦都讲English的后辈“南越”(谢君豪 饰),潜入一间九流宾馆中最低端的小房间,等待“目标”的出现时,竟然为了一块麦当劳炸薯饼,引发出不同的冲突和矛盾,由合作伙伙伴演变成你死我亡,逐渐忘记此行目的,更勾起了不可告人的回忆,看似是胡闹无聊,结局却峰回路转,令人充满遐想。

《螳螂捕蝉》剧照(神戏剧场/FB)

《螳螂捕蝉》让黄秋生赢得香港戏剧协会第十届香港舞台奖最佳男主角(悲/正剧),潘惠森凭本剧和《亲爱的‧胡雪岩》入围同届的最佳剧本(悲/正剧),最后以《亲爱的‧胡雪岩》获奖。25年后载誉重演,由张珮华监制,导演继续是李国威,黄秋生的拍档却换上了陈淑仪,两个杀手的代号“北越”和“南越”,亦分别改为“老抽”和“生抽”,黄秋生更没有重复当年的角色,选择饰演“生抽”,即使你已看过当年的演出,又或是透过VCD重温,这次在戏曲中心进行的神戏剧场2025年度任务,充满了全新惊喜。

《螳螂捕蝉》的两位主角都是好戏之人,一出场已互相擦出灿烂火花,随著不断逆转的剧情,两人的关系变得扑朔迷离,成功牵动观众的情绪。潘惠森每个剧本都会有食物出现,《螳螂捕蝉》除了上述的炸薯饼,还有新奇士橙,而这个新版本更有“老抽”和“生抽”。当年“北越”一边说著流利粗口一边食橙,全场观众反应热烈,是我最喜欢的一段戏,今回改为由陈淑仪的“老抽”演释,同样令人拍案叫绝,有种更麻甩和粗犷的味道!与此同时,黄秋生的英文很动听,有一种说不出的独特韵味,甚至是魅力!

《螳螂捕蝉》剧照(神戏剧场/FB)

《螳螂捕蝉》是在“任务”不断倒数中,两个像昆虫般的小人物,在困境里挣扎求存的故事。“北越”/“老抽”没有学历,不修边幅,代表草根阶层,“南越”/“生抽”毕业于香港大学,懂英文,穿西装,代表中产,他们虽然南辕北辙,却同样听命于“组织”,受制于“Job Description”,难以逃避命运的操弄,既等不到“目标”,也找不到“出口”,无法完成“任务”,就像是虚无的人生。

《螳螂捕蝉》的舞台设计匠心独运,酒店窗外的殡仪馆大招牌,仿佛代表了死亡的阴影,两个拿著枪的杀手,看似可以操控“目标”和对方的生命,却是连自己的人生也无法掌握。本来封闭的空间,突然可以打开的地板,飘出一个又一个生日会的汽球,他们仿佛打开了“潘朵拉的盒子”,只是最后却看不见“希望”,反而在“生”与“死”之间,见证“人”如何变成“人渣”。

《螳螂捕蝉》剧照(神戏剧场/FB)

《螳螂捕蝉》的剧名背后,隐藏了一句“黄雀在后”,这也是本剧最玄妙之处。2023年6月11日,香港话剧团“风筝计划”沙龙三“戏剧的正经与怪诞 —— 我们为甚么要怪诞?如日何怪诞?”,由陈健豪及潘泰铭演读《螳螂捕蝉》后,潘Sir跟大家互动交流,一起探讨戏剧的“正经”和“怪诞”,让我对本剧拥有更深入的理解,观看2025新版时,也有更多的思考和得著。究竟“黄雀”是什么?它是一个实物?一个符号?一个比喻?一个概念?抑或根本不存在?

《螳螂捕蝉》2025新版的宣传和周边产品很有心思,宣传短片“螳螂杀手四部曲”:《人渣》、《早餐》、《Lucy》和《杀手》,善用舞台剧的重要元素,既引人入胜,又教人会心征笑,值得一赞!另外,一套六款的“杀手锏”开运贴纸,以及和本地烈酒品牌丹丘蒸留联乘推出的限量纪念版无糖咖啡甜酒“螳螂捕蝉 x 淡墨”,都极具珍藏价值!忽发奇想,如果是用“cancer都可以医好”的新鲜靓橙来制作的甜酒,会否更充满《螳螂捕蝉》的怪诞色彩?

(专栏“何故火锅馆”每星期刊出,标题由编辑撰写。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

作者简介︱何故,内向、忧郁而文静的作家,已推出超过 20 本小说。从电影和打边炉领悟人生道理。

更多艺文评论文章,可参看作者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