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粤声填补四城市空白《消逝的声音——省港澳沪的过去式》|开卷乐

撰文: 开卷乐
出版:更新:

由英国牛津大学中国近代史博士、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教授及系主任暨人文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程美宝教授撰写的《消逝的声音——省港澳沪的过去式》,是城大中文及历史学系创系十周年丛书,亦是程博士多年以来累积的研究成果。全书分“广州城”、“香港地”、“上海滩”、“澳门街”四章,以“消逝的声音”为题,串连四个港人熟悉,又曾共享同一声音世界的城市。
文:香港电台开卷乐|原题:以粤声填补四个城市的空白——《消逝的声音——省港澳沪的过去式》

《消逝的声音——省港澳沪的过去式》(香港电台)

香港电台文教组节目《开卷乐》逢周六晚上8时30分至9时,港台第二台播出。节目重温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创作背景

本书的创作背景,源于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副主任陈学然教授的一个念头。程教授简述:“那时,陈教授提议制作丛书,邀请学生及教师就他们所见所得撰文,与读者交流。许多同事响应。”虽然教学和研究工作忙碌,仍无阻丛书计划顺利执行。一年内,文章的稿件已备妥,丛书亦顺利出版。

省城之声:粤讴

广州省城地图(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粤讴是以粤语演唱的广东曲艺,可说是粤语歌曲的鼻祖。要了解“粤讴”的来由,首先要了解“省城”和“西关”这两个概念。“省”为书名“省港澳沪”之首,指的是广州省城。明清帝国时期,广东全省兴建了用作防卫的四壁城墙,此为省城之“城”的由来。然而,书中提及,广州东、南、北三面的发展皆有所局限,而西边城墙以外的滩涂便成了唯一的发展领域。“西关”也就成了生活及消费文化的重心。

粤讴自一八二零年起流行于省城,具俗字、俚语等独特的西关色彩。西关虽然位于广东省,惟其使用的“西关音”(或称西关话)则可能以南海口音为基础,声韵结构亦与广东话有些微不同。亦因如此,西关音就成为了当地居民的文化身份标志。虽然粤讴在道光末年逐渐式微,但这种声音却没有因此消失。

一说到西关,大家都会想到老广州。(一条提供)

香港之声:粤曲

远在十九世纪末,省城是华人商界领袖为香港定位的参照城市。两地的紧密关系,至今仍有街道名称可证,譬如港岛的永安街、同文街、兴隆街与在西关三条比邻的街道同名。二十年代,唱粤曲的女伶于省港澳沪两地之间来回往返,以唱曲为生。程博士形容香港是西关的复制,不论是地景建筑、语言或是音乐,都能在香港找到西关的影子。

“神功”有“做功德”的意思,上演神功戏,是为了酬神、娱鬼。(林振东摄)

除了粤曲外,当时戏班亦蓬勃发展。戏班有“落乡班”和“省港班”之分,前者的歌伶主要在乡村酬神演戏;后者则在广州、香港、澳门等城市演出,以白话演唱,主办方会筹备服饰、设计舞台,以迎合观众的口味。这些戏班开拓了香港、广州这两个主要市场,并经常游走两地,带动了香港文化产业的发展。

上海之声:众乐齐鸣

上海于一八四三年开埠,早期经济发展非常依赖来自广州、中山等地的粤人与洋人进行生意买卖。因此,上海的粤籍人口一直有增无减,甚至庞大得足令各种粤语文化及娱乐事业在上海立足,并因两地方言、曲风之别而擦出新火花。这班粤人积极在上海的不同组织,如上海青年音乐会、春季同乐会、中华音乐会等玩广东音乐;而上海贵为文化中心,当时更以唱片、电影等形式,将广东音乐及戏曲记录下来。

因双语流利而红遍大江南北的“中国电影皇后”胡蝶(资料图片)

程教授指出当时音乐和电影业的气氛都非常“好玩”。广东音乐宗师吕文成,也成长于这个众声同乐的环境之中,创作了许多至今我们仍耳熟能详的广东音乐。三十年代有声电影兴起,演员的“声音”成为一大招徕,粤语和国语的市场热度不相伯仲。有“中国电影皇后”之称的胡蝶,正因双语流利而红遍大江南北。

澳门之声:余音

在抗战期间,广州、香港,上海等地先后沦陷,广东戏班名角如薛觉先、白驹荣,上海妹等人皆荟萃于澳门(资料图片)

澳门占地不大,市场较小,有名气的艺人及戏班很少在澳门维生。然而,在抗战期间,广州、香港,上海等地先后沦陷,广东戏班名角如薛觉先、白驹荣,上海妹等人皆荟萃于澳门,出演粤剧和电影,名气甚广。

本书以“声音”为共同点,透过省港澳沪的语言、娱乐、戏剧等互通的文化,让读者了解粤语文化的足印。程教授希望借着此书,让读者记得身边正在褪色的声音。

(本文原刊于报章专栏《开卷乐》,此为加长版。图片及标题为编辑所拟,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