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长洲》一本书勾勒岛民在地生活——人人都是水流柴|开卷乐

撰文: 开卷乐
出版:更新:

不少港人对长洲的印象或许只限于旅游、马友、抢包山等,对岛上居民的生活只略知一二。作者何光和余知乐也是“岛民”之一,在长洲居住了数年。这些年间,她们走访不同居民、岛二代及岛三代,尝试以文字记录长洲的在地生活、风土文化以及历史变迁。
文:香港电台开卷乐|原题:《听说长洲》——人人都是水流柴

长洲的晚霞。(Edith Cho‎/“社区天气观测计划 CWOS”fb)

封面设计藏玄机

《听说长洲》是一本以长洲为题材的中英双语图文集,书中分了“渔”、“食”、“两代”和“艺”四部份,合共访问了25位不同行业、年龄和身份的长洲人。封面的设计令人联想起海面的渔网,作者之一的何光指出,蓝、白色调像海平面的反光状态。书衣用绿色的渔网包起,则配合长洲以渔业为基础的面向。

香港电台文教组节目《开卷乐》由郑政恒、黄怡、邹芷茵、唐睿主持,逢周六晚上8时30分至9时,港台第二台播出。节目重温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打开书的第一页,会见到一张啡黄色的纸,原来是模拟长洲的沙滩;此外,还有一张叫“水流柴”的书签和船票。何光分享,曾有长洲居民提到,婆婆一代会自称“水流柴”,意指自己好像漂浮木一样,逐水漂流,漂到长洲落地生根。早期的长洲,聚居了来自内地不同城市的渔民,俗语“人人都是水流柴”,正是指大家来自五湖四海。

渔业修船式微

长洲以渔业起家,这些渔民建构了长洲的历史(Unsplash)

长洲以渔业起家,这些渔民建构了长洲的历史。随着渔业式微,现时渔民已寥寥无几,但仍有人从事这一行。<第三代渔民阿强见证本地渔业的衰落>访问了长洲渔民罗少强,街坊都称呼他做“小露宝”。他自幼跟爸爸出海捕鱼,读书不多的他曾做过地盘,后来父亲退休,他便决定子承父业,当年他三十五岁。

早期渔船用拖网捕鱼,后来政府在2012年立例禁止,渔船便改用围网。罗少强历经这一切的变迁,直到今天,虽然渔业渐渐式微,但他认为只要捕鱼能赚钱,就会一直做到老。

重新为螺旋桨上油,是补船匠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吴钟坤摄)

有渔民自然有船匠,<末代修船匠牛哥半生守住失传技艺>的主角牛哥指出,七十年代香港渔业发展蓬勃,带动维修行业的发展,单是船厂已有八、九间,但随后船家大多到澳门及内地修船,香港的修船业亦逐渐式微。牛哥提到修船的工作辛苦,船匠要铲蚝壳、重新加钉、钻灰骚、髹防洪漆,甚至要懂得潜到水底找出船只问题。而随着牛哥荣休,这种辛苦的工艺恐怕后继无人。

长洲识食

正所谓“辛苦揾来自在食”,长洲居民确实也“好识食”。 何光指出“食”的章节表现了长洲的“在地”和“扎实”。长洲较少连锁店,岛上许多饮食和零售店都是家族生意,他们对成品特别讲究。<多多面人情美味缺一不可>介绍长洲车仔面经特别处理的汤底和𩠌料。如今,该店的萧老板已将业务交到两个儿子手中。书中亦记录了来自巴黎的历史学者搬到长洲后,摇身一变成为法国大厨;亦有摄影师自学做酸种面包,成为受欢迎的面包师。

咸鲜与咸鱼制作方法差不多,但需时更短 (Facebook/Marvin Wong)

“渔”章节中也收录了长洲地道的“渔民食谱”,譬如“大苔薏米粉肠糖水”、“鲍鱼绿豆沙”和“咸鲜鱼”。何光笑言自己搬入长洲后才开始尝“咸鲜”。咸鲜与咸鱼制作方法差不多,但需时更短,“渔民早上打了鱼回来,再腌几小时到半日,至晚上便可以蒸来吃。蒸的时候会加少少姜葱,微咸,但没咸鱼般咸,却刚好带出鱼的甜味,鱼肉亦十分滑。”

除此以外,书中还有一些小章节,记录了长洲的“水话”(即水上人方言)、历史趣闻等。下星期,我们会再谈谈长洲人情与工艺,了解岛民如何将长洲的文化代代相传。

(本文原刊于报章专栏《开卷乐》,此为加长版,图片及标题为编辑所拟,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