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弗在中国”展出 艺术家称不知情:像把我当作不在世
今年3月时,一条有关奈良美智展览的预告消息曾引发争议,艺术家亲自回应展览没有得到他的授权。艺术家“被展览”的事情最近又在大陆发生,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基弗(Anselm Kiefer)早前发表声明,希望取消“基弗在中国”这个展览,他对于展览没有征询过他的意见深感失望,且不会出席展览。一场以“基弗在中国”为名的展览演变成“基弗不在中国”,而这次的争议涉及中国中央美术学院这样的官方机构,更加突显出中国在策展伦理上的问题。
艺术家炮轰不知情
原定于11月19日在中央美术学院开幕的基弗个展,共有85件作品展出,之后也会在中国其他城市巡展。此次的展品主要来自德国私人藏家MAP(此为藏家代名),其中三件是由路德维希科布伦茨博物馆(Ludwig Museum of Koblenz)借出,但展览开幕前两天,基弗发表声明表示对该展览感到深度失望。
出生于1945年的基弗,童年回忆中充满战后废墟,因此其作品也不乏探讨战争和战后创伤的主题,作品包括绘画、雕塑、装置、摄影等,是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性人物之一,80年代曾代表德国参加第39届威尼斯双年展。德国新表现主义始于20世纪60年代,关注历史与现实,打破了美国波谱艺术、抽象艺术、极简主义在艺术界的主导。基弗与中国其实颇有渊源,除了作品中经常出现毛泽东之外,他的作品也早在80年代已有人介绍入中国,而他自己也在90年代初就来过中国,在北京待了三个月,后又到达西安和新疆,并过境到巴基斯坦和印度。近年,他也到过中国数次,并多次表示希望到中国举办展览。
“在我的职业生涯里,过去举办过的所有有关本人作品的重要国际展览,我都有参与其中。”基弗在声明中说,这次在中国举办的展览未曾征询过他,整个筹办过程都将他排除在外,却错误表述了他在展览中的位置。他也在声明中表达了对中国观众的重视,亦希望未来可以在中国展示其作品,只是不会支持也不会出席这次展览。他在接受南德意志报(Süddeutsche Zeitung)访问时甚至表示:“他们对待我就像对待一个已经离世的艺术家,感觉好像被强奸。”在国际惯例中,美术馆举办在世艺术家的展览,都会征得艺术家的同意,甚至邀请艺术家参与过程并出席展览。
我很了解历史,所以我看一个风景时,不仅看到纯粹的景色,还有战争和历史的痕迹。
德方主办机构背景成疑
这次展览由中德两国的机构合办,德国主办方为德国贝尔艺术中心(Bell Art Center)。网上关于这家艺术中心的资料非常少,根据其官网的介绍,“Bell”一名是源自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原名Adam Schall von Bell),他在明朝时曾到中国传教,并一度成为中国明末清初时的政府官员,机构借用其名旨在促进中欧文化交流,而成立者之一的Wilderich Graf von Schall-Riaucour(中文名为“汤卫礼”)则据称是汤若望的后代。机构也表明其成立的目的是要将中国艺术家带到欧洲并为他们打出名堂。根据网上有限的资料,部分中国人也参与了贝尔艺术中心的成立,艺术中心创办人之一、现任执行主席是一位叫“马跃”的中国人,他也是此次展览的联合策展人;艺术中心的总经理李佳艺也是一名中国人。李佳艺对于此次争议,也曾在接受大陆媒体凤凰艺术时喊冤:“一切不像大家想像的那么简单,这就是一个阴谋论。”而李佳艺所代表的公司看起来的确不是那么简单。
网上有人质疑该艺术中心过去举办的展览质素参差不齐,基弗在南德意志报的访问中更称之为“三流艺术公司”,认为该艺术中心背后有商业动机,他批评道:“我不会那么快做出决定,而是需要时间去办一场合适的展览,因为我必须精挑细选,不能有什么就挂什么出来,像他们做的那样。”
基弗的声明发出后,德方策展人同时为路德维希科布伦茨博物馆(Ludwig Museum of Koblenz)馆长的Beate Reifenscheid表示,曾多次主动联络基弗却不成功,并且认为自己没有做错任何事情。但基弗称这是“天大的谎言”,南德意志报向Beate Reifenscheid求证,却未收到对方的回复。而路德维希科布伦茨博物馆与更为知名的路德维希博物馆(Museum Ludwig)也不是同一回事。
Museum Ludwig的官网为:http://www.museum-ludwig.de
Ludwig Museum of Koblenz的官网为:http://www.ludwigmuseum.org
展览照办 中央美院称已获授权
在国内艺术界素有声名的中央美院美术馆,曾策划过安迪·华荷(Andy Warhol)、博伊斯(Joseph Beuys)等知名艺术家的个展,这件事显然也对中央美院的声誉造成了一定影响。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亦发表了声明,强调“所有展品都得到了收藏家及收藏机构的授权,这一展览符合相关的法律规定”。声明中亦提到“在与德方主办机构签定展览协议后,我们曾获知基弗先生并不赞同举办这个展览,但鉴于这个展览作品的合法性,我们没有理由中止与德方主办机构的合作。”
馆长王璜生则表示,虽然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的官方微信中曾出现了“大型回顾展”的描述,但“基弗在中国”不是被定位为回顾展,展览名称的选取只是因为宣传。王璜表示一直希望做基弗作品展,因此当贝尔艺术中心联络时,美术馆就签下了协议。王璜亦表示:“我们从中得到了教训。未来与这类公司合作时,我们会十分谨慎。”
合法还是合理?
此次展览的中国主办方和德国主办方均坚称展览合法,且无需得到艺术家的同意。有专家指,根据中国的著作权法,美术作品的展览权归作品拥有人享有;德国的著作权法也规定,作品所有人可在不经著作权拥有人许可下作公开展示。但中国民法通则又有规定,公民拥有姓名权和肖像权,因此展览主办方可以在不经艺术家同意下展出作品,但未经艺术家允许而使用其姓名及肖像为展览作宣传,则可能侵犯了艺术家的权利。
除了合不合法的问题,此次展览争议也牵涉策展伦理的问题。香港西九文化局的资深策展人皮力博士在接受纽约时报访问时表示:“这不仅是尊重艺术家,也是尊重观众。如果没有艺术家的参与,很难想像你如何从巨大的作品库中挑选出一个艺术家最好的作品,并把它们展示在有限的博物馆空间里。”他又说:“中国以极快的速度建立美术馆,但人们没有停下来思考当中的文化和伦理。在美术馆层面,中国急切地希望进入国际社会,但很明显,它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
这次争议引发关于展览文化和伦理的思考:虽然展览合法,不过当一名艺术家声明不愿作品被展出时,美术馆或相关机构应该尊重艺术家吗?但无论如何,这次的作品仍然如常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