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时艺术家 Luc Tuymans 个展 “见山是山”的当代风景与影像

撰文: 吕一行
出版:更新:

不少人觉得当代艺术高深莫测,敬而远之。虽然当代艺术有不少深奥理论,有些抽象画面就算看千遍万遍也未必能参透。但其实只要掌握基本的解读方法便足以品赏作品,可享受当中的趣味。大部分当代艺术家其实很直感,创作时并非刻意故弄玄虚,而是压根儿人类的情感极复杂,非能以简单笔墨来形容。
文:吕一行

《深圳》规格:布面油画(213.2 × 156.4厘米) 特色:作者以平面手法描绘这座城市的面貌。而背后目的,是散发既回望过去、⼜指向未知将来的怀旧气息。(吕一行摄)

最近,⾃1980年代崭露头⻆的⽐利时知名艺术家 Luc Tuymans 在香港举办画展,这是他在⼤中华地区的⾸次个展。他的作品相继被全球艺术机构列为馆藏,特点是以“⾮叙事性的具象绘画表达”。这11只中文字,独立来理解时意思很简单,但当放在一起便变成难以参透的“火星文”,出现大堆“黑人问号”。我们请来卓纳画廊总监 Leo 协助读者们解读。

解读作品中的符号

“⾮叙事性的具象绘画表达”是何方神圣?Leo 解释这不是特殊的专业术语,意思是指 Luc Tuymans 的作品是具象的绘画,但并非著重在叙事的层面。记者观看 Luc Tuymans 的画作,其实又不是太难理解。例如灯、树和人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东西;相对抽象画派的构图来说,算是一看便明的门类,绝对是“见山是山”。

不过,如果作品重点不是著重叙事层面的东西,那么画面中定当隐含其它“见山非山”的意思。究竟,如何在作品中发掘、解读这些隐含的符号信息?Leo 说,Luc Tuymans 的作品援引了很多电影、电视、新闻作品的故事段落。在展览中,作品之间可能会有“上文上理”的关系。当有机会在不同展览的中遇上它们,透过不同的排列展示组合,便会明白彼此间的关连性,而作品的信息便会一点点变得豁然开朗、变得水落石出。

+7

不少艺评家都会关心艺术家的成长背景、兴趣,再推断与作者创作风格的关系。欣赏同一位艺术家的作品时,其实也可以抱“查案”的心态,尝试解读画面中的蛛丝马迹。例如 Luc Tuymans 在2019 年的作品《深圳》的画面中,上半部分的天空有点像下雪的感觉;而画面中间则有网上影片介面中“play”、“fast forward”等按钮。资料显示,作者似乎并没有去过深圳,但不其然令人思想作者对这地方有特别的感受。据说,画面的构图是作者在电脑观看纪录片时截取的影像。他反复播放这城市的风景,究竟他想向未来还是向过去搜寻呢?

时代造像特质

Leo 提醒,作者的构图和色彩其实捕捉了宝丽来和 CRT 电视机的时代造像特质。“所以当你联想到这个时代的图像,你就很容易感受到艺术家想要表达的质疑或感慨。”记者再细心察看 Luc Tuymans 的作品,确实发现有宝丽来照片和 CRT 电视机画面中平面、⾊调柔和特质,暗⽰著模糊的记忆和褪⾊的往昔。当最近香港人准备向传统 CRT 电视机道别、迎接高清数码广播之际,看这作品特别有时代意义。另外,Luc Tuymans 常用速写性的简洁手法把色彩抽离,显示出独特的淡雅和简洁。为何他这风格极受欢迎呢?Leo 指这是因为作者的绘画一直站在他所身处的年代,回应不同年代中,最新的成像媒介如何读取我们的记忆,以还原真相。而在今次展览中,Luc Tuymans 亦作出新媒体的尝试,在一所房间中不断播放一段单频动画影像作品。

《猫头鹰》规格:动画作品,单屏动画影像, 3秒循环,有色无声 特色:作品中,⼀只猫头鹰正在⾶翔。它既是智慧的象征,⼜是⼀个完美的捕⻝者。(由David Zwirner及艺术家提供)

经专家协助解读,记者再次欣赏展览后似乎明白了“⾮叙事性的具象绘画表达”的意思,发现“见山是山”。其实,当代艺术很容易欣赏。当代人看当代画,又怎会看不明白?

观展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