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环《deTour》设计特展 首次开放前中央书院地基作展室
本地设计界年度盛会《deTour》睽违了一年多之久,今年将特设《deTour Special》展览,再次汇集本地设计家创作,与Moleskine携手合作推出特别版笔记薄。展览首次开放前中央书院地基作展览平台,展现香港创意力量。这两年香港经历大小社会运动,更面对疫情严峻影响,两位参展的平面及字体设计师陈濬人和Katol,和我们分享在这个大时代下,如何影响自己参与是次创作。
文、摄:赖家俊
不同文字感受不同时空
手绘招牌师(Sign Painter)Katol是这次参展人之一。参展作品《Wet Paint》,取名自一群在荷李活道与狗和猫一起居住的人开的一个玩笑。他从不同年代的街头招牌取得灵感,作品中的英文字母以不同设计呈现,让人看到于不同年代展示文字的方式,感受不同时空的城市艺术性。
“这次展览的地方是地牢,环境较暗,我尝试以不同字体、物料和不同发光媒介(LED、光管、霓虹灯)混合于招牌上,由于不同物料会影响字的线条,我希望字型能适应不同物理要求,让整个招牌给人和谐的体验。”
另一位香港字体设计师陈濬人,早年凭“香港北魏真书”设计研究而广为人认识,这次亦透过霓虹灯装置为媒介,特意以扭曲的香港北魏真书表现对社会现况的反思。
“汉字演变与工具和物料有关,在当代造字不能囫囵吞枣把传统字型直搬,要正视科技演进和习惯。”
他表示,电脑字体可以拉大缩少,亦较传统手写字体圆滑,电脑激光造字更有其技术限制。例如用霓虹灯做字,很多时造招牌字直接勾字,但霓虹灯物理上会让字型有勾不到的位置,这时候设计师便要和造灯师傅协商,有哪些位置勾不到要简化,有那些部份要特别强调需要保留。
陈濬人:黑暗中光更显可贵
这次展览陈濬人以“暗”为主题,选取“暗”字以霓虹灯制作成发亮的装置。
“‘暗’与‘暗’两字相通,但前者特别指被门掩盖著,露出光芒之意,是暗中有光,好像给人矛盾的感觉。很多人用二元对立来思考,但我们可以用相对来看问题,好像在黑暗的环境中,光芒便更显可贵。”
近年,香港有很多关于字体设计的讨论,坊间就此所出的书刊或报道亦汗牛充栋。香港作为一个华洋杂处的外放型城市,在延续中国传统字体美学有何发展方向?
陈濬人表示,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可以按自身特质而对字体设计有不同文化。他之前的香港北魏真书只是其中例子,其他如杨佳“北魏货柜字体”、柯炽坚“信黑体”、许瀚文“空明朝体”等,不同设计师也尝试用自身体验来探索这个课题。他以自己稍后与沙田文化博物馆合作研究的“香港体”为例,香港在上个世代由英华书院出版部创作了一批铅字粒的“香港体”,是当时传教士教本地字匠师傅,在香港诞生的字体,这正是中外文化荟萃,在香港影响字型设计发展的一个例子。
由街头艺术出身,从中磨练自己字型设计经验的Katol,虽然表示自己已多年未有参与有关创作,但他看到由街头艺术孕育本地字型设计这平台开始出现青黄不接现象。他表示,自己那个年代的街头创作,虽然也会给政府部门铲走,但远不如现在的迅速,街头作品甫一出现很快便会消失。
“我大约2000年出道创作,当年没有怎么渠道宣传自己,年青人总想惹人关注,所以选择了街头创作。可是现在科技发达,有更多社交媒体让年青人表达自己,大家可能在网上展现自己的创作,而不会再选在街头做作品。”
“大家以为是末日,可是最终会过去”
艺术家的创作,往往深受自身环境影响。年初爆发的疫情,对所有人都带来巨变,对一众艺术家来说,也深深影响他们如何去思考自身创作。
Katol表示,以前生活有好多不同选择,很多事占了时间。疫情下多了时间在家,每日花更多时间在创作上,现在每天花几个小时不断练字。面对每天排山倒海负面的疫情消息,练字让自己从混乱的环境中平静下来。
面对上年动荡时局,艺术家的创作很难脱离这些经历。陈濬人表示面对疫情和社会局势,客观看好像情况很差,但若果放长看人类历史,怎么才是正常?怎么才是乱世?这场疫情让大家从新去适应一个新环境。“疫情启发自己去看远一些,虽然大家对未知的未来也会担忧,但深信终有日会好转。好像当年流感大流行,大家以为是末日,可是最终会过去。”
二人均表示,面对香港政局和疫情,很多设计师会反思自己所做是否重要? 在危机下是否仍一如以往心态创作?还是花时间落更重要的东西?
大家也在探问,最重要的是怎么?
【展览详情】
展览名称:deTour Special
地 点:香港中环鸭巴甸街35号PMQ元创方
日 期:2020年9月18至27日
费 用:全免
参展单位:陈濬人、Katol、刘智聪、杨礼豪、黄新满、Studio Swine、WARE、KaCaMa Design Lab、Ob/ik Soundwork
【中国电影海报设计殿堂级人物黄海,多个作品成为经典,我们一齐重温当中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