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勇善战的董卓 为何被史书写成肚满肠肥的胖子
由福田雄一执导的电影《新解释.三国志》,上星期释出了完整的人物造型照,其中渡边直美饰演的丰满版貂蝉,更是引起全城热话!其实在悠长的三国文化之中,也有一位公认的胖子。他肚满肠肥、不事生产的形象,一直深入民心。
然而,这一切都纯属误解。翻查史书,他非但不是“死胖子”,更有可能是个肌肉发达、英明神武的壮士。这位被委屈了过千年的受害者,究竟是谁⋯⋯
策马骑射 智勇双全
这个人就是董卓。不论是光荣《三国志》抑或《真三国无双》,董卓都被描绘成一个如山峰般大的肥汉。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亦明确载有一句“卓胖大不耐久坐”。那么真实的董卓,又是作何模样呢?
董卓(?—192年),字仲颖,陕西临洮人。他二十岁左右从军,后被凉州刺史成就征辟为从事,专责巡守边塞。按《后汉书.董卓列传》记载:“卓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鞬”乃身上藏弓之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董卓天生神力,能够在马上左右开弓。其勇猛形象,由此可见一斑。
他在担任从事期间,便曾率兵击破羌胡,斩杀近千人。公元167年,董卓升为中郎将张奂的军司马,与另一司马尹端合作,打败了侵扰关中的东羌、先零羌五六千骑,再立战功。黄巾起义时,董卓因兵败被免官,但翌年西边凉州的战事,又给予了他东山再起的机会。
当时汉军兵分六路,征讨割据金城的韩遂军团。其中五路皆吃败仗,只有董卓这支兵马能够全身而退。后来亦是在他与左将军皇甫窝的配合底下,击退了韩遂、马腾等一众羌军,途中还发生了一段插曲。他曾于望垣县北遭数万羌军所围。眼见粮草将尽,他先假装在渭水上筑堤捕鱼,暗中从堤下撤退。待敌军察觉时,再决堤阻挡追兵,最终成功逃离险境。
有勇有谋,还要经常策马上阵,实在很难想像他是一个连走路都有困难的胖子。
卓素肥,膏流浸地
当然,董卓并非全然没有变胖的可能。众所周知,董卓在进兵洛阳之后,废除了少帝并改立陈留王刘协为献帝。其时他大权在握、生活糜烂,的确有机会发福。《后汉书.董卓列传》便写道,他放纵士兵掳掠财物,“又奸乱公主,妻略宫人”。
但值得注意的是,董卓改立献帝时乃公元189年,三年后他便死在了吕布手上。期间还因为遭到“反董联盟”以及黄巾余党的胁迫,而火烧洛阳、迁都长安。他究竟能够吃胖多少,实在存疑。假若他真的是在短时间内急速变胖,似乎亦是属于病理性变胖,与后世眼中那个意气风发、左拥右抱的暴发户形象也不相符。
那么是谁让肥胖成为了董卓的最大特征?答案是“建安七子”中的王粲。熟悉三国文化的朋友,大底都会听过“董卓点灯”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的出处,便是王粲所著的《英雄纪》。《英雄纪》又名《汉末英雄纪》,全文佚失已久。其中有关三国群豪的内容,部份被收录至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按《英雄纪》叙述,董卓死后,他身上的肥膏流满一地,有守尸的官吏忽发奇想,将火炬置于其肚脐中央,当油灯点燃。结果竟然一连烧了好几天,光亮程度如同白昼。这个故事在《后汉书》中亦有提及:
“卓素肥,膏流浸地,草为之丹。守尸吏暝以为大炷,置卓脐中以为灯,光明达旦,如是积日。”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个故事显然是有夸大之嫌。但经过多年的口耳相传之后,董卓的“肥人”形象就再没有翻身机会。往后千百年间,不论是小说、动漫、电子游戏,董卓大多只能以胖子的身份示人。很多人都不知道,原来他曾经是一个力能左右开弓的壮士。
历史是由人所书写的
至于王粲为何要撰写那个故事,或许与他的政治立场有关。前文提到,王粲乃“建安七子”中的一员,甚至有“七子之冠冕”的美誉。他得到曹操赏识,曾被其辟举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魏国建国后,又升为侍中。因此他视曹魏政权为汉室王朝的惟一合法继承人,对于篡夺汉室的董卓自然是嗤之以鼻。
另一方面,董卓在洛阳城的暴行,亦同样是有目共睹。除了鱼肉百姓,他还在迁都长安时,将洛阳城烧个片甲不留,方圆二百里内几近无人生还。各方势力都对他恨之入骨,为了渲染他的暴虐形象,肥胖就是其中一种最佳的描写手法。
常言道:“历史是由胜利者所书写”。对于三国这样波澜壮阔的时代,参与书写及创作的人就更多。结果就在无意之间,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一些既有认知。
当众人都在为渡边直美的貂蝉而捧腹大笑时,董卓却可能在旁边默默流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