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室】1927年日本爵士乐变天 大阪方丈出手重地东移
爵士乐文化素来与大都会共生,是在国际城市流通的文化语言,皆因有钱有文化的人,大多是爵士乐的爱好者,或多或少有研究,就算涵养不够的人,也可视之为包装自己的魔法,往脸上贴金,此现象从来不衰。20世纪初爵士乐随西方文化东渐,并于大正年间登陆日本,往后逐渐落地生根,与本土文化融合,至今已百年。今时今日,若想花钱到日本听Live Jazz,首选东京。但回到1920年代,答案会变成大阪,那是日本爵士乐首个辉煌时代。上回讲到,我在东京上野TSUTAYA BOOKS发现《东京Jazz地图》后,无意间栽进广阔无垠的日本爵士乐历史发展领域,网上东找西翻,发现那个年代的大阪又称“日本的芝加哥”,道顿堀更有“日本爵士乐麦加”称誉。其后,再读到2001年出版的《Blue Nippon: Authenticating Jazz in Japan》,作者为时任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历史系助理教授E. Taylor Atkins,书中指出,爵士乐在日本先在关西兴旺,后来重心却迁移至东京,大阪从此沦为配角,历史的分水岭,就在1927年的圣诞节出现。制图:马加乐;协力:何伟畧、张殷豪、何阿岚、秦韵琪(去东京听爵士乐系列三之二)
日本爵士乐发展近百年
一个时代那么阔,绝不易懂,阅读仅可掌握当中一鳞半爪而非全貌,因此历史才会有不同参考角度,不只说严肃的正史,理解看似轻巧其实复杂的爵士乐文化同样合适。
美国新奥尔良是爵士乐的家乡,最早形成于19世纪末,于美籍非洲裔穷苦阶层广为流传。20世纪初期,日本正值明治与大正两个时代交接,国民经过明治维新洗礼,对西方舶来文化持包容开放态度,爵士乐文化得以逐步传入,并与本土文化结合,落地生根。转眼间,日本爵士乐发展已近一个世纪,历史漫长而广阔,然而记载相关资料的非日语类著作相当少见。2001年在美国出版的《Blue Nippon: Authenticating Jazz in Japan》(简称《Blue Nippon》)算是其中一本。
作者E. Taylor Atkins(下称Atkins)现职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历史系首席教授(Presidential Teaching Professor),专攻当代日本文化历史研究,当年他透过大量资料搜集,撰写《Blue Nippon》,向读者巨细无遗地还原日本爵士乐发展源流和历史面貌。如果说《东京Jazz地图》是入门天书,《Blue Nippon》就是深入了解日本爵士乐文化演变的钥匙。下文将会集中介绍第二章:“The Soundtrack of Modern Life: Modern Japan's Jazz Revolution”。【阅读室:爵士乐迷必读《东京Jazz地图》 瓹窿瓹罅寻Good Show】
追本溯源,日本人素有“善于模仿的民族”这个别称,意思是舶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然而放诸音乐领域,直至明治时期(1868年至1912年)之前,日本音乐仅与亚洲国家交流,彼时的“邦乐”(日本本土音乐)可分为以下四大类别:国风歌舞(祭礼歌舞)、雅乐(从中国、朝鲜和东南亚诸国传来的各式宫廷音乐)、宗教歌曲(主要是佛教在日本传播而产生的)以及世俗音乐(各式民谣、净琉璃和平曲等)。
明治维新见好就“收” 西洋音乐在日本萌芽
及至19世纪中期、明治维新时代已降临,明治天皇(1867年至1912年在位)积极推动“欧化政策”,见好就“收”,且遍及全国。其间,西洋乐器、音乐理论、五线谱等西方音乐标记方式乘势在日本社会萌芽。Atkins引述德裔日本音乐及戏剧专家Ury Eppstein(刊于1994年出版的《The Beginnings of Western Music in Meiji Era Japan》)的见解:日本引进西洋音乐,视为现代化军队和教育系统的重要手段,非以一门艺术看待之。譬如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军大举使用西洋乐器演奏出征歌与军歌,总之,日本音乐迅速西化,是政府主导下的必然结果,而西洋乐器亦因而逐渐普及,走进寻常百姓家。
又如明治时代晚期,由青年乐手组成的少年乐队获大型百货公司聘用,取代传统敲鼓打广告的街头乐队东西屋(チンドン屋-Chindon'ya),譬如日本爵士乐坛两大重要人物:绰号“日本爵士乐之父”的井田一郎,以及有“日本Louis Armstrong”称誉的南里文雄,曾先后于1910年及1925年加入三越少年音乐队和高岛屋少年音乐队。这些少年音乐队意味著,20世纪初的日本已具备社会基础,培育第一代本土爵士乐手。
大正年间 爵士乐东来日本落地生根
从文化消费层面而言,俗套点说,有钱又有文化的人,大多会喜欢听爵士乐,没这种涵养的人,一样可以借此伪装一番,这是国际城市的文化语言,永恒不衰。1912年,在东京音乐学校(东京音乐大学前身)毕业的波多野福太郎,与奥山贞吉、田中平三郎、斋藤佐和以及高桑庆照组成“Hatano Jazz Band”,在横滨开往三藩市的蒸汽船“地洋丸”上演奏,波多野福太郎是队长。有说,这就是日本爵士乐年代的开端。
但根据Atkins的考察,爵士乐(日语翻译为ジャズ)这种概念,似乎是在大正七年(1918年)至大正九年(1920年)期间才在日本广泛流传。那个年代,上流社会奉爵士乐为西方传来的新派时尚,热烈追捧之。到歌舞厅跳舞,是彼时这个阶层最流行的新兴消遣活动。跳舞文化兴盛,配合原有的社会逐渐西化的因素,造就爵士乐队的庞大需求,此乃爵士乐文化能够在日本落地生根的关键。
自从全球首套有声电影《大鼻子情圣》(Cyrano de Bergerac)1900年在法国巴黎公映后,西风东渐,这种电影播放的新技术,1920年代终于传到日本,却遭到许多戏剧演员和为无声电影解说的旁述员极力反对。音乐需要对外传播的载体,有声电影没门了,歌舞厅则几乎成为爵士乐在日本唯一的传播平台。
大正九年,平冈静子在横滨市鹤见区的“东洋第一大游乐场”(东洋第一大游园地)花月园,开设全日本首家非会员制的歌舞厅,是为日本爵士乐黎明期的第一道曙光。
跳舞文化造就 大阪曾是日本的芝加哥
在花月园歌舞厅开业后的10年间,跳舞文化如雨后春笋,在日本愈见普及亲民。但要留意,这种由歌舞文化带动爵士乐兴起的社会现象,发展得最蓬勃的城市并非东京,而是大阪,当时此城又称“日本的芝加哥”,是全日本跳舞文化的中心地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网站资料更说,现时固力果先生当街跑步的大阪道顿崛,百年前曾是“日本爵士乐麦加”(Japanese Jazz Mecca)。换句话讲:那个年代,大阪才是日本爵士乐文化的起点。
早于17世纪江户时代开始,大阪市已是日本极重要的物流中心,称为“天下之台所”(台所解作厨房),那里的艺术文化氛围向来浓厚。江户时代前期的剧作家近松门左卫门,一直以大阪作为创作和表现基地。再者,1923年9月发生关东大地震之后,大量人口西移,政府重新划分人口,大阪市的总人口曾一度超越东京,是为“大大阪时代”的开端 —— 工业与商业活动昌盛,消遣娱乐事业蓬勃,而那年头的爵士乐界重要人物,大多都出身于关西。
Taxi Dancers涌现 重心东移的伏线
翻查历史,“Hatano Jazz Band”之后,差不多要到10年后才有另一支知名的爵士乐队出现,那是“Laughing Star”,1923年4月在神户创立,队长井田一郎出身于宝冢少女歌剧团。1925年,井田一郎于大阪成立另一队乐队“Cherryland Dance Orchestra”;至于首位走出日本,在国际爵士乐圈子闯出名堂的小号手南里文雄,同样于大阪出生。反观东京,位于新桥和东大赤门前两家Jazz Café ──“Duet”及“Black Bird”要到1929年才正式开业,著名歌舞厅“Florida”(当时店名为罗马拼音Furorida)亦于同年在赤坂溜池开幕,较大阪迟了数年。
1926年,大阪迎来日本第一道爵士乐文化高峰,尤其在道顿崛一带,歌舞厅开至成行成市,就算入场费加价1日圆,依旧人头涌涌,加促业界扩张。单是1927年年头,已有50家新歌舞厅向政府申请开业。此外,爵士乐衍生出另一种人力市场需求── 由日裔和俄裔女性任职的招待女郎,书中称为“Taxi Dancers”。男宾客只需付费便可以请她们跳舞,甚至邀请她们外出。跳舞文化愈旺,“Taxi Dancers”生意愈好,但这促成后来日本爵士乐文化东移的伏线。
跳舞风气“有伤风化” 大阪歌舞厅遭连根拔起
1926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驾崩,死讯传遍日本,好些网站仅简单概括对爵士乐在国内发展的影响:因天皇之死,大阪全部歌舞厅停业一年,意味政府直接将她从爵士乐文化中心地位拉下马。然而Atkins在《Blue Nippon》的详细描述,尝试填补这段时间的历史空白,明言日本政府方丈上身,刻意针对跳舞文化,结果为大阪的爵士乐文化发展带来毁灭性打击。
事缘大正天皇大丧期间,内务省要求所有公众场所,包括戏院、餐厅和歌舞厅停止所有新年庆祝活动,又不准播放音乐,为期6天。大阪的歌舞厅顺应官方要求,并于禁令结束后翌日立即重新营业,然而此举有剃官员眼眉之嫌,惹怒大阪政府,结果促成新一则法令颁布:所有客人到歌舞厅时要登记名字和住址、店内不准饮酒、“Taxi Dancers”只可以表演不可为客人伴舞,严禁歌舞厅范围外接待客人。
和洋之争的牺牲品 爵士乐手东京寻机会
新法令表面上针对爵士乐文化,其实政府是要狠狠打击日益兴盛的跳舞文化,毕竟那是1920年代,跳舞难免令异性有身体接触,看在官员和普罗百姓的眼里,是伤风败俗之事,打压绝不会引起反弹,歌舞厅生意大受打击,而爵士乐文化就成为新政策之下的“和洋之争”的牺牲品─ 政府后来发现新措施根本难以实行,于是“斩脚趾避沙虫”的,勒令全市的歌舞厅于1927年12月26日关门,包括两家主要歌舞厅Union和Paulista,前者惟有当天开始改做酒吧继续营业。
此处不留人,原本在大阪揾食的一众爵士乐手,包括井田一郎与他的乐队“Cherryland Dance Orchestra”,只好在1928年回到东京寻找机会,而往后的日子,大阪的爵士乐文化总算能抵过“黑暗岁月”重生,但已回不去贵为日本爵士乐重地的时代了。
愈禁愈听 《东京行进曲》掀全国狂热
关东大地震以及震后引起的大火,摧毁东京都四成半面积和横滨市九成面积,造成12万人死亡,150万人无家可归,损失更高达当时日本全年财政预算的4倍,灾后东京百废待兴。几年后,亦即1920年代末期,东京都逐步回到正轨,而在大阪遭禁绝的歌舞厅,亦在东京范围内重新起步。1928年,井田一郎与乐队曾在三越百货日本桥店的“三越演奏厅”和“浅草电气馆”演出,惟于同年解散。1929年,Florida歌舞厅(Furorida)在赤坂溜池开业,另一位“日本爵士乐之父”、时任众议院议员菊池武德的长子菊池滋弥,与世家子弟兼大学同学于1930年组成乐队,并于Florida演出,因名流身份吸引传媒注意,令这家歌舞厅的曝光率急增,成为30年代孕育东京爵士乐文化的重地。
就在Florida歌舞厅开业的同一年,三家日本外资唱片公司,包括宝丽多(Polydor)、Nippon Columbia和Nippon Victor开始投资出版本土唱片。刚才提到,田井一郎的“Cherryland Dance Orchestra”于1928年解散,而田井一郎自己则于1929年投身创作流行音乐的行列,同年导演沟口健二执导的电影《东京行进曲》上映,由佐藤千夜子主唱的同名原声唱片大卖,而田井一郎负责编曲,为歌曲添上爵士乐风格。负责发行的Nippon Victor为宣传,向东京过百家酒廊、舞厅派发试听版,不过由于政府觉得“随爵士乐起舞”和“喝酒”等歌词有伤风化,下令电台禁播,不过官方愈禁,民众愈是好奇,结果成就爵士乐文化首次风靡全日本的热潮,奠定东京的爵士乐地位。
《Blue Nippon: Authenticating Jazz in Japan》
出版: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年份:2001年9月
作者:E. Taylor Atkins
售价:22.36美元(约173港元)
*如欲购买,可向本港书店查询订货安排,亦可直接于网上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