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戏院缺乏存在空间 影迷︰应培养群众看非主流的习惯
不经不觉,百老汇电影中心(BC)已经20周年,当不少主流影院也抵抗不住加租而关门的时候,它依然在油麻地屹立不倒,成为香港的一个文化地标。然而,这20年来甚至20年前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观影的多元化选择,是否一家戏院足以满足愈趋分众的兴趣?除了BC,香港还有哪些人和机构在为多元化的电影选择而努力?读完这个专题,也许你会发现,我们并不缺乏选择;也许,我们只是没有看到其实我们有选择。当戏院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无法提供更多小众口味的电影时,或许恰恰意味着我们已经做了选择。
摄影:龚嘉盛﹑百老汇电影中心﹑网上图片﹑黄永俊、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安置另类电影的若干方法
如果将大银幕比喻为影迷的祭坛,那电影院就是一座神殿,电影就是供奉其中的神明。电影的信徒们从来不是一神教,信徒们会关心的是,神殿是否足够供奉他们心目中的神佛?独立电影的推广及发行团体影意志、蓝空间不断在商业影院及之外寻找放映空间,而早在80年代开始放映非主流电影的艺术中心也决定卷土重来。他们究竟如何安置电影信徒们的神明?
影意志 电影院以外的更多可能
影意志自1997年成立,是一个由数名独立电影人组成的非牟利团体, 2004至2007年与BC合作策划“香港亚洲电影节”,后来因路向分歧而另觅场地,自2008年开始独自举行两年“香港亚洲独立电影节”,后来改名为“香港独立电影节”每年举办至今;而BC则沿用“香港亚洲电影节”一名继续举办。影意志亦一直于电影院、大专院校及各个社区文化场地举办放映会、座谈会及工作坊,并先后发行多部独立电影。
影意志艺术总监崔允信认为:“放映的有趣之处,是你会见到一些年轻人的反应、见到他们明白电影是怎么一回事。一些观众想看的电影,因为政治原因而无法在商业电影院放映,于是我们便走到社区或者其他非电影院的空间做放映。不一定只有影意志在做,而是周围很多人也会去做,之后也有‘平地学生电影节’等新的方向。”
蓝空间 到商业影院放非主流电影
蓝空间(InD Blue)由熊秉文(Jonathan)和陈礼恒(Henry)于2004年成立,是一家没有资助的非牟利团体,每年都会举办短片、长片及动画三个国际电影节;不时举办特别放映之外,亦是亚洲独立电影的全球发行团体。蓝空间的短片及动画电影节,第一至九届都是跟BC租场,后来因为加租而转往其他地方放映,包括艺术中心、政府场地、商业影院如星影汇及MCL等。
Jonathan认为,位于不同地区的电影院有不一样的重点,他最想强调的是:“香港不只得一间电影院有心。”他举例,MCL德褔影院会重点放映韩国的电影或动画,Star Cinema每年都会为本地电影办讲座,星影汇则是放映品味较为中产的电影……在Jonathan看来,商业电影院和BC的分别并不是那么大,在商业电影院放映遇到的问题,在BC也会遇到。他深明欠缺放映空间之苦,在缺乏政策支持下,要创立或经营不一样的放映空间尤其难。
香港艺术中心 随时代转变角色
成立于1977年的香港艺术中心,是一所非牟利艺术机构,拥有剧场、电影院及展览厅等艺术平台。早于80年代末,拥有专责电影部门的艺术中心便定期放映非主流电影,和同在湾仔的影艺和新华组成湾仔戏院金三角,亦是香港当时最主要的艺术电影放映场地。BC于1996年开幕后,同类放映活动渐增。眼见电影生态有变,加上放映成本高,于是艺术中心选择在2004年开始减少放映活动,更积极及有系统地推动及发展ifva( Incubator for Film and Visual Media in Asia)
来到2016年,“原来现时社会上真的需要这类非主流电影放映。所以适逄艺术中心40周年,我们装修完工之后会再次推动放映工作。”节目总监邝珮诗Teresa强调不是要重复昔日的一套,“现时有太多渠道可以看电影,我们不会像从前一样每晚都办放映,要寻找新的方向,更有系统地做。即使同样是播映经典电影,亦要应用当代的角度及形式重现,例如是配合讨论、文章等,带来一个新的阅读及对照意义。”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