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五部曾受热议的香港独立电影

撰文: 彭崇杰
出版:更新:

《十年》上映了一个多月,票房冲破300万,成为了香港最卖座的独立电影。香港独立电影在过去十多年来有不少具话题性、口碑满载的作品,虽然票房数字难以跟电影工业的出品相提并论,但却往往能在社会发挥影响力。而独立电影的意义也正在于此,电影人拍自己真正关心的故事、拍那些构思很独特却无法落实的故事,为观众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这里罗列了5部具话题性或有重要意义的香港独立电影,回看当时它们是怎样回应社会、影响社会。

《香港制造》(1997)

《香港制造》

可能是最广为香港人熟悉的独立电影,也是陈果的成名作。《香港制造》的成本仅50万元,即使以独立电影的规模来说仍是相当低,最终票房收入大约191万,不算叫座,但外界对这部电影的评价是一致赞好。当年陈果更击败了王家卫的《春光乍泄》,赢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奖项,成为一时佳话。《香港制造》是陈果的“九七三部曲”之首,表面上是古惑仔与残酷青春电影的混合体,但看到尾声却不难察看其九七隐喻,想提出的疑问是:香港,究竟正处于一个怎样的境况?

《忧忧愁愁的走了》(1998)

提起独立电影,不能不提崔允信,他更是推广和发行本地独立电影的团体影意志的创办人。崔允信也是一名导演,他的首部作品《忧忧愁愁的走了》虽不是什么票房奇葩,但其参照Dogme 95的拍摄手法和余文乐初登银幕的青涩形象,一直为人津津乐道。影片透过几个发生在不同地域的故事,展现了一些主权移交前后的社会文化现象,和《香港制造》一样都被认为是很重要的“后九七”时代电影。

《平安米》(2003)

专注拍摄纪录片的香港导演不多,张虹是其中一个。她最早期的几部长片,包括《中学》、《平安米》等,都暴露了香港社会的种种问题,《平安米》更曾得过香港独立短片及录像比赛公开组金奖。《中学》谈的是教育制度,而《平安米》就记录了2002年长者在一次盂兰节派米活动轮候“平安米”的混乱情况,只是放映场次并不多,没有造就什么票房奇迹,但因为纪录片真实记录了老人家的生活苦况,有相当强的感染力,当时的话题性极高。

《KJ音乐人生》(2009)

《KJ音乐人生》

《十年》以外另一部靠口碑令票房节节上升的独立电影,不断加场仍然有近乎爆满的入座率。影片更在台湾金马奖获得包括最佳纪录片以内的3个奖项,其后更勇夺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的最佳电影,是有史以来唯一一部夺得最高殊荣的纪录片。《KJ音乐人生》的拍摄时间横跨6年,叙述了音乐天才黄家正的成长历程,看过这部纪录片的观众可能只记得他那略为嚣张的神态和气焰,但当时年仅17岁的他无疑道出了香港音乐教育的弊端:只顾比赛,却对音乐一无所知。家长会逼小朋友学习乐器,但背后的原因都是功利的,于是香港虽有不少懂得演奏的新一代,却没有几多个音乐家。这一点,社会上曾引发过一阵讨论声音。

《点对点》(2014)

《点对点》

《点对点》说的是一个“念旧”的故事,男主角留下的神秘记号,只有女主角能把它们串连起来,从而翻开一幕又一幕属于香港的城市记忆。如果这部电影早十几年出现,大家可能会无动于衷,只视之为另一部爱情小清新作品,但随着自由行的“入侵”、地产霸权肆虐,社区经济被扰乱,真正属于香港的文化、景致也不知不觉在消失,看《点对点》便令人感受很深。影片最初在香港国际电影节放映已有口碑,后来公映时更正值雨伞运动爆发,就更令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