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时尚】本土态度孕育港式制造 不断转型编出现代感绳结饰物
说香港制造,字义上叫人理解得到的直接解释,或许跟真实涵义的“香港制造”稍有分别。除了制作,说的还可以是态度、信念,以及由环境孕育的一种独有格式。今天谈香港制造,已不仅限于谈一堆堆来自香港的品牌,却是由他们出于本土的视野和方式,试图找出一点可借镜之道。
摄影:马熙烈、李孙彤
本地创作 不是纯粹的光鲜亮丽
如果说香港制造是一种风格,不如说是一份精神。将寂寂无闻的小意念,经过不断重复打磨,默默耕耘,而成为融合生活的美好创造。物件本身或许微不足道,这份拼搏坚忍却一直影响着许多新一代设计师,如Zoe。
工厦是一种香港意志
“是否跟想像中很大落差?”甫见面,Zoe即打趣说道。一眼望穿的工厦单位约200呎,是Zoe与男朋友合用的工作室。环境说不上井井有条,室内放满了各种各样的创作用具,还有一台大型裁纸机器,平日可以腾空出来的工作空间,就是她的书桌一隅。
“其他单位都是工业用途为主,旁边是印刷商,楼下有烫金、打印店,日间比较嘈杂,洗手间还要共用。”位于长沙湾的旧式政府工厦,对时装品牌没有太大吸引力,唯独Zoe偏爱这种混杂。“我觉得自己有种香港人的打拼精神,有一个小小的地方,就可以工作。也许现在的人都宠惯了,做创作本来就不是一件纯粹光鲜亮丽的事,一个艰难的工作环境,反而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这里租金虽然便宜,但要经过申请、投标等繁复程序,许多人也就因为这样而放弃了。早前我们打算租用多一个单位,结果因为150元之差而投标失败(笑)。说出来有点可笑吧,但就是过程中所付出的每分努力,让我的创作显得更有意思。”
这些一次性的计划未必对品牌发展有直接帮助,反而是对个人的成长及启发比较多。一个健康的品牌应该要学会汲取经验,然后独立地发展。
要成功就靠不断参展
也是因为喜欢一手一脚默默耕耘的感觉,才让Zoe由时装转投饰物设计。于理工大学时装设计学系毕业后,立即加入了本地品牌Daydream Nation,后来投身Levi's及DKNY Jeans担任设计师,却另有一番体会。“那时每天对着电脑画设计图,却完全没有机会运用一双手去创作,感觉很奇怪。”一个设计比赛,让她重新萌生创作的念头。“多年前看过一本关于绳结的书,觉得绳结是个充满传统智慧的手工艺,但现代人只觉得老土,于是就想试试去开发新的可能性。”上网、看书,一切从自学开始,做了她第一件饰物作品。那次,Zoe虽输掉了比赛,却成就了品牌。“Heaven Please的店主见到我的作品,主动提议我造一些放在店中售卖,就是这样无心插柳,开始了ZO-EE这个品牌。”
带点民族色彩的丰富用色与有趣形态,让人看过一眼,就会记得她的设计。刚开始,发展可说相当顺遂,品牌很快跃上各大报章杂志,也逐渐卖到台湾、新加坡等地。两年后,Zoe决定辞去工作,全职建立品牌。“想给自己一点时间试试,即使失败了,30岁再重头来过,也不太迟。”
刚开始的头半年,却不容易。“因为起初并没有想好一套完善的计划,总是见步行步,于是陷入了裹足不前的困境。”幸而,她还有一份坚持。“其实在香港做设计,也不是这么孤立无援,只要有困难时愿意想办法解决。”在那半年间,她先后参与了香港设计大使及Fashion Farm Foundation的计划,获资助到比利时及东京展出自己的作品。“这些一次性的计划未必对品牌发展有直接帮助,反而是对个人的成长及启发比较多。就以我在东京摆trade show的经验来说,日本人很少会第一次认识一个新品牌就落订单,他们会花时间去确定品牌的实力和安全性,所以要连续参与几季才会对销售起作用。但我们也不可能一直依赖这些计划的帮助,一个健康的品牌应该要学会汲取经验,然后独立地发展。”
只要有一部手动的扭绳机,一张桌面,Zoe就可以进行创作。在她身上,可以看到香港人灵活变通的特质。“从前我大多在深水埗买绳子,但近年许多店舖相继结业,合适的材料愈来愈少,也引发我开始以其他物料去演绎绳结。”从矽胶到金属,即使跟绳结扯不上边的素材,也被Zoe一一拿来试验。其中一个系列,就找来建筑师ITUM以3D printing方式制作出绳结的轮廓,感觉又多了一重现代感。
成立5年,Zoe从个人品牌到开设以饰物为主的select shop,跟中国及国外不同的品牌及设计师进行交流,也改变了她的想法。“做了一段时间,发现要发展下去,就不能纯粹做一件产品出来,而是要不断转型。现在我正着手筹备网店,也希望可以做一些不同的合作企划,例如较大型的装置设计,去开放更多发展渠道。”说到底,也是抱着一份信念。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