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谁在注视谁? 当脸部被量化时

撰文: 黄巧儿
出版:更新:

每张脸都是独一无二的。原来人拥有辨识数百万张脸孔的能力,因此当你走在街上,即使是不认识的人,你也能轻易辨识。除了人拥有这种能力之外,近年来脸部识别技术也被广泛使用,例如是普通的摄影技术、政府部门用以追踪犯事者的程式等等。纽约艺术家Tony Oursler的最新展览“Priv%te”,就是呈现生活中常见的脸部识别技术与我们之间的关系。

甫进入展览厅,便看见白茫茫的墙壁上装嵌了六张脸型面版装置,每一张铝板制的脸都有部分被挖空,透出后方的影像,反复播放著会眨的眼睛和会说话的嘴巴,因著浮夸的妆扮和放大的细节,这些脸呈现出一股戏剧张力。静止的铝板配合动态的影像,再加上部分装置附设的声效,让这些平面装置生出一种跳跃的立体感,互相连结,又互相违背。

9_z, 2015(aluminum, paint, LCD screen, media player, sound)(摄:黄宝莹)

有说Oursler透过他的影像和装置艺术令“自然”和“人造”两者的界限变得模糊,但他认为两者之间有很大分别,“电脑所呈现的人像没有情感,这些线条和形状是没有质感的”,当人脸的特征透过当今“大数据”(Big Data)技术处理,电脑的整合和分类令每一个人都化成单一的数字和标签,人类的独特性就会消隐在电子世界之中。

urO, 2015(aluminum, paint, LCD screen, media player)(摄:黄宝莹)

他又指出脸部识别技术将很快与我们所有人的生物统计数据、消费模式以及各类信息联系起来,当科技越进步,个人特征和资料就更容易被量化、被计算、被操控。

生物与科技之间“不和谐”的关系,蕴含在这些牵涉到监视和各种数据追踪的“数据肖像”之中。当观众在欣赏这些作品的同时,这些作品似乎也在注视著观众。同时间,这次展览也让电脑第一次获得自己看待人类的“视点”。

Artist Profile

Tony Oursler

1957年生于美国纽约,1979年在加州艺术学院获得艺术学士学位。随后便从事艺术创作,并任教于波士顿麻萨诸塞学院。他在创作中跳脱出传统的媒介结构,在绘画、雕塑、影像、装置、表演、语言、音乐和声音之间进行实验性的交叉运用。

生物识别背后的理论是:我们的身体包含一些独一无二的特征,可以使用它们将我们与他人区分开。而脸部识别技术能辨识的范围包括︰两眼之间的距离、鼻子的宽度、眼窝的深度、颧骨、下颌轮廓和下颚。(摄:黄宝莹)
当观众在欣赏这些作品的同时,这些作品似乎也在注视著观众。(摄:黄宝莹)

PriV%te

日期︰2016年1月14日至2016年3月5日

时间︰星期二至五(早上10时至晚上7时);星期六(早上11时至晚上7时)

地点︰立木画廊(中环毕打街 12 号毕打行 407 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