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的意义】从它们谈起:纽约中央公园、伦敦海德公园

撰文: 朱珮茵
出版:更新:

公园,一个城市中最抽象的规划概念。超过一个多世纪前,纽约中央公园(Central Park)的设计理念,为现代城市公园订下了明确的首要定义:将大自然搬到城市之中。美国园景设计及建筑师Frederick Law Olmsted,跟英国建筑师Calvert Vaux建立起一套公园系统学,启发并成为了往后不同国家的公园设计导向。而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谈公园,但到底,有什么好谈?

摄影:谢浩然、马熙烈、林振东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走在城市之内,很少有机会如此观看一个公园─骤眼看或许会错认这里不是香港,其实这是位于尖沙嘴的九龙公园,它在繁嚣与密楼之间辟出一角让人呼吸的空间。

向小食亭方向走,横跨一片草地,大树怎茂密都不够旁边的高楼大厦高耸入云的夺目,或许就是城市花园的特点之一。“每次经过这片草地,都叫我有种处身纽约中央公园的似曾相识感觉,如高楼前面树木的层次,还有那种城市与自然之间的距离。”这也衍生出公园跟房地产之间的关系联想:当年纽约中央公园建成之前,居住该地的都是社会的低下阶层,如今那地区的楼价却是全美最高昂的:“有园景”成为了卖点,成了公园对于城市的另一种“贡献”。

清华大学朱钧珍教授的著作《香港园林》,书中点出香港的公园硬地多、草地少,其实不无道理。50年代建成的维多利亚公园,是港岛最大的公园,草地面积广阔,有篮球场、足球场、草地滚球场、泳池,最初还有一间木屋儿童图书馆;直至2000年进行改善工程,草地变少,却多种了5500株乔木。“将泳池放进公园,都是香港公园的特色;但维园也有英国海德公园(Hyde Park)的影子,强调大草地的重要。它亦是香港人的集体回忆宝库,见证时代变迁;70年代我们当学生的时候已在那里示威游行,困在一个公园内示威游行,这也是香港的特色。”

无论是纽约中央公园(上)或伦敦海德公园(下),广阔的草地是基本设定,更多数拥有花园运河,以及各种空旷场所让市民进行各种活动。

当英国的摄政公园(Regent's Park)甚至有动物园和运河,海德公园(Hyde Pak)坐拥无可匹敌的草原,不难察觉这些公园其实都在休憩的同时,主张游人自由步行,甚至鼓励迷失其中。说实在,香港未必适合拥有这种巨型公园,而且许多外国例子更多是顺应自然,甚于有意识的人为设计。“当大部分的香港人深深认为这个城市非常挤拥,却没有多少人会走到郊野公园,对这个状况,我们必须要跟政府一同做点什么才行。”例如是什么?准确说到的,是本地公园的诸多限制,令市民被迫僵化地使用公园。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