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作者奥威尔重返旧公司 BBC大楼竖立铜像

撰文: 潘宛沚
出版:更新: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老大哥无处不在,人民的一举一动都在监视之内。1948年的反乌托邦小说《一九八四》,仿佛预言了现今的社会常态,作者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也就成为了先知。书中的世界观更发展成奥威尔主义(Orwellian),指政权掩饰真相以控制社会。当然,批评极权主义的奥威尔不会希望看到今天的境况。“假如自由真有什么意义,那应该就是指把人们不想听的说给他们听。”奥威尔另一本著作《动物农庄》的一句话现今刻在BBC大楼墙上,就在奥威尔的铜像旁。70年前,他在BBC工作;70年后,他回到BBC,却是著名的政治小说作家,以不朽之身竖立在英国传媒中心之中。

奥威尔的铜像旁刻上来自《动物农庄》的名言。(PA Image)

打滚新闻界 《一九八四》反映BBC黑幕?员工编号9889,名字埃里克·布莱厄(Eric Blair),1941年的时候有谁会想到他会是《动物农庄》和《一九八四》的作者。在此之前,奥威尔曾做过多种工作,包括洗碗工人、书店店员、家庭教师,当中以中学毕业后在缅甸任职殖民警察的影响较大。目睹当地被殖民者的待遇,令他体会到殖民主义的可怕,写下批评帝国主义的《猎象记》(Shooting An Elephant),埋下后来写政治小说的伏笔。

奥威尔本名埃里克·布莱厄(Eric Blair),离开BBC时是印度科制作人。(Getty Image)

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奥威尔积极从事备战工作。但因为肺结核,他没有参与前线,便来到BBC工作,写战争新闻以鼓励盟军,又负责文化艺术清谈节目。BBC历史频道主编罗伯特·史特(Robert Seatter)认为《动物农庄》和《一九八四》的风格简约流畅,部分归功于任职传媒的经历。而且希特也认为《一九八四》的虚伪世界反映了奥威尔对BBC的不满。但在辞职信中,奥威尔虽认为工作浪费时间,却没有抱怨公司,“我之所以离职并非因为对BBC政策有异议,更不是因为有任何不满或抱怨。相反,我感到在BBC的这段时间受到的待遇极为慷慨,被允许享有极大的自由度。”他也明言:“我从来没有被迫在播音的时候说我私下不会说的违心之辞。”辞去BBC的工作后,奥威尔仍在传媒界工作,先后任职编辑和随军记者,《动物农庄》也是这段时间完成的。竖立奥威尔的铜像,BBC的报导形容为“回家”,这位探索真相的传媒人和作家又回到大家身边。从《缅甸岁月》(Burmese Days,1934)写下担任殖民警察时看到的丑恶英国人,到《动物农庄》和《一九八四》批评极权主义,奥威尔一直敢怒敢言。将他的铜像放在新闻大楼,正提醒传媒要揭示真相,不要沦为政权喉舌。BBC决定竖立奥威尔的铜像,也是因为在假新闻泛滥的时代,他对真相的追求正是新闻界的典范。在这样的时代,或许我们也要捧起《动物农庄》和《一九八四》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