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恩物.一物多用】板凳变出万用舒适垫 坐挨瞓做咩都得
撰文: 麦婉婷
出版:更新:
纵然说起像捉字虱,但“坐地下”实在令人觉得匪夷所思。明明是在地上坐,却有一套说法叫“坐地下”。不如就索性转用“席地而坐”来表达在地上坐这回事,令听起来的人又感受多一层文人雅调。不过“席地而坐”这种文化又或者是习俗还存在吗?
“席地而坐”在日本、韩国是一种普遍的生活习俗,然而但在中国的几百年前已由“跪坐”变成“垂足坐”,坊间有很多解说,像古时的男人是穿现在我们叫裙的下装,亦因为当时没有“内裤”的概念,“跪坐”和“坐地下”便有助于蔽体,免去尴尬;同时,也有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家具概念的出现,令“席地而坐”变成“垂足坐”。不过怎说也好,在香港今时今日“席地而在”已经不是一件简单事。
在室外,坐草地,随时犯法;坐街边,极有可能被侧目;在室内,有櫈有梳化和其他家具,试问一个斗室还何来有地方任坐?
卢森堡就有位设计师Lis Eich对“坐地下”产生好奇,并延伸成一件创意坐具设计《Floora》,作为自己在奥地利维也纳University of Applied Arts的毕业作。
Lis Eich发现世界各地对坐地下的文化各有差异,与民族、地域有关。普遍来说,坐在地上的习惯对于欧洲人来说也同样像是件怪异行为,于是她便着手研究人的生活习惯和反馈,后来就从坐地板硬这一点落手,制作出《Floora》——一张配有可卷软垫、咕𠱸和茶几的板凳。
“这不就是一张櫈……”旁人立即提到。
其实又不尽是。只要简单翻开Floora的可卷软垫铺在地上,像多啦A梦法宝般变出入座空间的效果𣊬间发生。对于小蜗居来说,这意念不单单带来空间弹性,还让人重拾聚首一室共欢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