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送》志记鎅木厂记录行业兴衰 充满人情味的记录片|何故专栏

撰文: 何故
出版:更新:

《木送》借志记鎅木厂的清拆危机,侧写香港的变迁,反思都市的发展,以及工艺的传承,这是一套记录当下,具有特别意义和价值的记录片。

《木送》海报

《木送》由韩洁瑶导演,她和摄影师傅俊伟于2018年至2023年,历时五年拍摄,深入记录香港“最后的鎅木厂”志记如何面对政府收地和清拆,让大众认识到媒体中鲜有提及的木工行业,也从鎅木厂负责人王鸿权身上,学习到树木的知识,以及老匠人的坚持和奉献。

《木送》剧照

《木送》见证了志记鎅木厂在收地限期前的最后时光,却不只是志记的故事,也是香港的故事。志记超过七十年历史,在香港经济腾飞的七八十年代曾经辉煌,九七后因为政府的新政策而转型为环保企业,专注处理旧木和塌树,见证了香港战后复苏和城市发展,木厂从北角搬到柴湾,再迁往上水古洞,其他鎅木厂已先后结业,志记仍屹立不倒,但在新界东北发展的巨轮下,志记的时日也开始倒数。韩洁瑶透过《木送》,和观众一同“目送”志记走上最后一程。

《木送》剧照

《木送》英文片名“Fallen Treasures”很有意思,鎅木厂本身和厂里的木材,更重要是负责人王鸿权,连同和他并肩作战多年的弟妹、员工和义工,都是很有价值的“珍宝”(Treasures),可惜终于不及将土地开发成为地产项目的庞大经济收益,他们和整个工业的价值完全被无视,更失去了再次转型的机会。《木送》探讨香港的“土地问题”同时,也展示了在缺乏完善的制度下,以家族经营为主的手工艺难以传承的困局。《木送》讲述的不只是志记的个别问题,也是现时香港各行各业的普遍问题,甚至是整个香港的结构性问题。

《木送》剧照

《木送》以志记鎅木厂为记录主体,也访问了跟志记有密切关系的相关人士,除了焦点所在的王鸿权,还有他的弟弟王鸿强、妹妹王美娇(妹姐),艺术家王天仁、“土地正义联盟”的成员吴卓恒等,这些访问片段让我们加深了对王鸿权的了解,由他的儿子英年早逝,到父传的鎅木厂被迫清拆,我们都看到他在逆境中的积极和乐观。

《木送》借用韩洁瑶的说法,是一个“人在土地上生存”的故事,她形容王鸿权是“刀仔锯大树”,而她亦是以极紧绌的资源,完成了这部记录片,她透露是用消费券购买拍摄本片的相机,上Youtube自学剪片,初版的海报是她亲自用Photoshop制作,就连配乐、字幕、以及片名的中文字体,都是由她“一脚踢”。《木送》虽然有不足之处,却胜在简单直接不做作,是一部非常舒服的记录片。

《木送》剧照

《木送》记录了一个行业的兴衰,让我们明白“花无百日红”,也看见“柳暗花明又一村”。王鸿权是因为儿子病逝而借木雕艺术来“移情”,结果为自己和鎅木厂开拓新出路,即使是被废弃的木材,甚至是式微了的行业,只要能够珍惜和善用他们的价值,仍然可以衍生令人意想不到的可能性。

《木送》映后分享会(图片来源:笔者)

《木送》于2025年2月2日大年初五,有一场由一拳书馆举行的包场放映会,映后分享会由一拳书馆馆长庞一鸣主持,嘉宾是韩洁瑶,她特别带来了三款源自志记的木碎,分别是紫檀、绿檀和樟木,让观众一边感受不同树木的香味,一边参与互动分享。韩洁瑶是有心人,自掏腰包,不辞劳苦,拍摄出《木送》这部充满人情味的记录片,她和王鸿权,都值得我们敬佩。

(专栏“何故火锅馆”每月刊出,标题由编辑撰写。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

作者简介︱何故,内向、忧郁而文静的作家,已推出超过 20 本小说。从电影和打边炉领悟人生道理。

更多电影评论文章,可参看作者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