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歌词对歌曲影响有几大?从香港歌手国语歌说起|林纶诗专栏
撰文: 林纶诗
出版:更新:
近期音乐大新闻当然是堪称香港当代最厉害的全能音乐人林家谦先生,终于推出第一张国语专辑《隐形色》,闻说街货已全售罄。
文:林纶诗|原题:香港歌手的国语歌
香港歌手杀去台湾这件事 (专辑中多与台湾歌手合作,如魏如萱、吴青峰合作),当然要有一定实力和卖座力。在广东歌全盛时期,很多歌手都会推出国语专辑,但现在真的要有一定叫座力,才会做这一步吧?
自己人香港歌手去唱国语歌,感觉绝对和台湾歌手唱国语歌不同。我国语不算很好,只有听香港人唱国语歌才不用看歌词纸。九十、零零年代,很多香港歌手的国语专辑都是用广东话歌重填国语歌词,再转过去推出,我经常自己探究,究竟歌词对歌曲的影响有几大? 同一首歌,因为是不同方言,会否变得更好听?
我认为先听的那个版本,会较入耳入脑。例如我中段才喜欢古巨基,听了几只广东专辑,便到《忘了时间的钟》,里面有《从前情人好吗?》,而我当时未听过《第二最爱》,后来才知道《第二最爱》也颇HIT,但一听便觉得《从》比较好听和啱音,不知道是否先入为主的缘故?
另一个例子是陈奕迅的《兄妹》,是少有地先有国语版本,再回到广东话的《岁月如歌》。相比之下,《兄》简直是另一层次的作品,我也分不清是因为先听这个版本,还是歌词较有意思,所以觉得《兄》出色多了。
若再谈早一些,日语和英语的原曲,改编成广东歌,又会延伸到另一种比较。虽说我们太重视歌词先行,但在流行音乐里,大概是避免不到吧。
(专栏“歌曲心头好”隔周刊登,图片及标题为编辑所拟,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
从恭硕良与Jer合唱《月球人》 看“香港流行曲”的异类|林纶诗《破地狱》的三次《客途秋恨》 以南音对照剧中人起落|林纶诗歌曲X小说X影像——日本流行文化产物的成功模式?|林纶诗专栏如《我谈的那场恋爱》并非恋爱:能成《笔友》总带著爱 |林纶诗《微凉之夏》有林忆莲有微凉但欠了什么?|歌曲心头好|林纶诗在音乐中回忆恋爱过往 你有没有《我们的主题曲》?|林纶诗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