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先还是电影先?——Rubberband和Patrick Lui的爵士乐与港产片
Rubberband和 Patrick Lui 在西九自由爵士音乐节除了玩爵士,重点玩港产片音乐。大家知道我是多么喜欢港产片,这个专栏主要谈音乐,但我一半时间都要谈香港电影,因为流行文化里,音乐和电影实在密不可分,在香港,歌手当红也要做演员,反之亦然。相信Rubberband和Patrick 也对香港电影有团火,看毕演出,更令我深感音乐在电影中的力量及传颂力。
文:林纶诗
说起传颂力,我想认为Rubberband俨如香港之子,其摇滚偏文青及山系,干净纯洁,因为如此,作品尤如圣诗——励志且传播力强,在动荡且身份认同洗裨的年代,会令其有特别的代表性。认识不少的海外华人,无论是在外国土生土长的香港人,还是几年前移民离港的,都十分倚赖RB的音乐力量。 也因为如此,由他们(及爵士能手Patrick)去做一个长过金像奖电影音乐表演的音乐会,合适不过。
首先是选曲,由70年代港产片杀出国际的《Fist of Fury》 (李小龙的符号、顾家辉的音符),到8、90年代最辉煌时期的《最佳拍档》(为广东歌定调的代表)、(《新不了情》(以saxophone主导的一系列音乐,十分适合爵士主题), 到RB及其歌迷成长年代的重点电影《西游记》、《无间道》,加起来为乐迷画了全面的香港电影音乐时间线。其二就是RB和雷精选了RB的歌曲跟以上主题歌曲做mash up,也有相辅相承的效果。我个人最喜欢《少林足球》主题音乐X《细街杯》,以及《鎗火》X《冲》,可能是因为两首作品亦满足了我同时作为电影及音乐的fans屎心态,完全是insider式共鸣。最深刻的电影歌,可能只是几个 beat和既定的节奏,已能让整套电影的氛围浮现出来,也因为没有歌词,空间极大,碰上RB自己的歌,更能无缝融合,毕竟二者都是源自香港地道文化,这也是流行文化的基本定义。
最后,想说encore唱了《欢乐今宵》,实在太感动,雷颂德是RB的恩人,其出演电影《求恋期》正是以《欢》作主题曲,我记得当年此曲不需要电影,也得很红,改变了古巨基整个歌星文本。在这个演唱会里,因为雷颂德和《求》才有《欢》,但于我,当年则是因为有《欢》,所以喜欢古巨基,我才找《求》来看 (还是那种便宜的VCD!) 。每一首歌,每一出戏,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一个不同的故事。而一场好的LIVE,就是可以把这些故事和我们一针一线地串起来。
(图片为编辑所拟,本文代表艺文格物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