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介绍|《消失的名菜》复原失传粤菜 把历史“吃”进肚子
民国时人云:“生在苏州、住在杭州、食在广州、死在柳州。”食对广州(如果把范围扩大,甚至可以包括广东很多地区)而言是相当的大事,开玩笑的梗也不少:什么“广东人天上飞的只有飞机不吃,地上有腿的只有桌子不吃”之类。可见,粤菜在各种意义上也是远近驰名的,尽管近年吃辣的风潮在中国流行,令川湘菜席卷全国,口味崇尚清淡鲜美的粤菜仍然不落人后;更遑论到了海外,中餐多数还是以粤菜为主,堪称中国菜在国际上的门面。
文:邹传仁
书名:消失的名菜
作者:广州博物馆
出版社:香港三联
今年3月出版的《消失的名菜》,出发点相当独特,是一本既讲粤菜历史,也还原历史粤菜,务求把历史“吃”进肚子的书。所谓术业有专攻,一个作者擅长的领域有限。顶级名厨可以写出美味的食谱书、对行业掌故和趣事如数家珍,但他们毕竟不是专业的考古人员;评论家和饮食史学家,腹中固然充满墨水,手中也一叠文献,但让他们拿起镬铲,恐怕登不了大雅之堂。而本书比其他饮食文化类的书籍优胜之处,正正是体现了“学者X厨师”crossover的强大力量。
书的前半,主要讲的是历史。由秦汉至近代,把漫长的二千年浓缩成深入浅出的篇幅,有条不紊地阐述了岭南饮食的由来。气候风土和历史发展如何造就广东人对食材、烹调手法、口味的喜好;清末以来的翻天覆地如何改变餐饮业的格局和广东人上馆子的习惯。再配以广州博物馆的馆藏照片,老餐具、老菜单、老店舖,图文并茂,弥足珍贵。广州博物馆成立于1929年,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博物馆之一,在收藏和研究广州历史文物方面有先天优势。
书的后半,主要讲的是食物——也就是书名所指“消失的名菜”。由清末民国至今时今日,食材品质、烹饪技法、餐饮业的经营模式都已大幅变迁;随著广州城市发展和人口大量涌入,口味更趋复杂多元;加上传统厨房的师徒制度,口授心传的传承模式容易产生断代;这些原因都造就了不少传统粤菜的失传,或者同一道菜品再也煮不出当年的味道。
在“消失的名菜”以及其余几个系列项目中,体现了“学者X厨师”crossover的强大力量。广州博物馆的团队手握珍贵的民国老菜单、老菜谱,可是走进厨房也不懂得实践;广州中国大酒店的厨师团队有精湛的厨艺,可是一些当年广州餐饮的资料已经缺失,传承出现断层。两者正如两块拼图碎片,完美嵌合,结出硕果。两个团队以历史文献为线索,挖掘菜品背后典故、聆听粤菜泰斗行尊口述访谈、研究前辈借出的手记资料,从蛛丝马迹中尽可能地还原具体的烹调方法,把“消失的名菜”在当代还原。
笔者没有品尝过中国大酒店的“消失的名菜”宴席,很可惜无法写个食评,只能看看书中精美的菜式照片解馋。虽然说没有吃过就没有发言权,但文章要写结论,还是请原谅笔者只凭想像出发,复原这些名菜,其历史意义、传承意义、学术研究意义,相信始终大于口腹之欲。只有了解我们曾经失去了什么,填补了根基缺失的洞,才能在今日踏实脚步,拾级而上,走向粤菜更好的明天。
(图片及标题为编辑所拟,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