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Monocle》宜居城市排行榜出炉 第一名又系佢!

撰文: 陈盈瀛
出版:更新:

这边厢香港走过回归20周年,网上热话离不开“对比20年前后,香港改变了什么?”不看还好,一看,犹有余悸。那边厢英国生活杂志《Monocle》新鲜热辣发表最新一份最宜居城市报告,细数他们眼中最向往的25个城市,香港稳站榜内,位置不跌反升。城内城外的人,总是用不同的眼光看风景。关于香港,《Monocle》有另一种看法。

图片:Monocle

近年由全球不同统计机构整合的“宜居城市”排行榜愈来愈多,最具公信力的包括《经济学人》宜居性调查(Liveability Survey)报告,以及由人力管理机构Mercer所策划的Mercer Quality of Living Survey。然而对于大众来说,这些排名似乎不怎么能够牵起共鸣。因为《经济学人》和Mercer都开宗明义地表示,这个排名是给被派往外地工作的移居者看的,那是作为一个经济指标,去冲量居于一座城市各种有形与无形的成本。根据Mercer Quality of Living Survey于2017年3月发表的最新报告,第1位是维也纳,第2位是苏黎世,第3位是奥克兰,其余头10位基本上都是来自欧洲城市,不算意料之外,但也不痛不痒。

在众多调查报告之中,令我最感兴趣的一直是《Monocle》。作为一本生活杂志,《Monocle》的侧重点显然更直接地瞄准“生活”,并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去看“宜居城市”。除了一系列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传统价值指标,他们将许多对生活重要,却一直被排除在外的标准纳入考量当中。例如:对宠物的友善程度、咖啡店的数量、独立书店数量、晚上十时后仍然开放的餐厅数量、参加户外活动的方便性、年轻企业家数量、从一个住宅的价格到一杯咖啡、一份午餐的价格等等。这些指标听来非常直接,甚至就像把平时闲话家常的话题当成指标,当然有人会诟病这些指标的客观性,但对于《Monocle》针对的“elite”读者族群来说,这些指标显然更接近他们冲量生活品质的视线。

至今,《Monocle》已是连续第11年发表最宜居城市报告,事实上,评核指标也一直逐年根据全球生活趋势的转变而调整。他们在2016年的报告中才加入了“10时后仍开放的优质餐厅数量”这一项,只因《Monocle》留意到愈来愈多人关注城市的夜生活,以及24小时的生活品质,还有令人随心所欲的便利条件。而在过去一年,更大的话题当然是落在各地发生的恐袭活动,《Monocle》于是亦将更多人身安全指标纳入考量之中。

说到底还是排名反映一切。几乎与许多香港人的期望近似,最新的排名首位亳无意外属于东京(这经已是东京第三度登上第1位),然后第2位是维也纳,柏林及慕尼黑并列第4,而第5位则是墨尔本。《Monocle》在短片中说明:“东京能多次获得第一,是因为这个城市把都市生活变成了一种精致的艺术。密集而有序的建筑、高质量的美食、极为准时的列车,让人即使置身于这个极为拥挤的城市,仍然感觉到一份无比的心安和舒适。”至于香港,今次由去年的第18位跳升至第15位,的确是意料之外。《Monocle》如此形容当下的香港:“香港的气氛起了一点变化,因为即将会换上新特首林郑月娥,她是香港首位女特首,并表示以改善城市的宜居度为她的首要目标。在过去一年,感觉到香港的经济有更加快速的增长,罪案率持续偏低,而且空气问题也有明显改善。”不知对于活在香港的大众,是否也感同身受?

完整排名一览

01. 东京02. 维也纳03. 柏林/慕尼黑05. 墨尔本06. 哥本哈根07. 悉尼08. 苏黎世09. 汉堡10. 马德里11. 斯德哥尔摩12. 京都13. 赫尔辛基14. 福冈15. 香港16. 里斯本17. 巴塞罗那18. 温哥华19. 杜塞尔多夫20. 阿姆斯特丹21. 新加坡22. 奥克兰23. 布里斯班24. 波特兰25. 奥斯陆

https://monocle.com/film/affairs/quality-of-life-survey-top-25-cities-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