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创科公司大叹请人艰难 科学园CEO:数据科学家最渴市

撰文: 文耀伦
出版:更新:
香港科技园已连续7届举办职业博览活,本年度更吸引约5000人入场。(大会提供)
科学园为本地其中一个科研企业的集中地,有入场人士表示园区位置偏远是他们是否愿意前来工作的原因,不过香港科技园公司行政总裁黄克强认为园区内的小巴服务会维持至晚上凌晨,因此交通仍算方便。(文耀伦摄)

据人力资源机构Adecco本年发布的薪酬报告指,本地资讯科技界的发展向好,而且预料包括“软体工程师、销售人员、行动装置应用程式开发人才的需求比较高”,但在本地创科及创业圈中却不时听闻有人才不足的状况,教人思疑在本地寻找与创科相关工作岗位的难易。

就于上周在科学园举办的职业博览所见,由会场超过100间公司提供的超过1,000个全职、兼职及实习职位中,不少职位就是软体工程师、数据工程师及行动装置应用程式开发人员。然而,企业提供充足机会,却不完全代表招聘过程容易,以下是在是次博览时向多间创科企业查询所得的几个原因:

人才竞争

在知名大企业与寂寂无名的科研创企工作,道理上是各有高低无分好坏,但实际上,不少年轻人还是抱着“做大好过做细”的心态寻找工作机会。以本地科企,于国内亦设有办公室的Sensetime为例,它的高级人事行政经理陈嘉敏表示,来自“3大(中大、港大与科大)”的本地毕业生质素确是不错,然而公司要聘用他们却并不容易。“不少人在前来面试前,其实早已获国内知名的科企聘用。我们公司是专于研究深度学习及视觉科技,近期其中一个极具人气的趣味摄影应用程式,就是使用了我们公司的技术,不过大众未必会知道。我们对人才的要求不低,对员工的待遇亦不错,不过若从企业知名度来说,‘百度’与‘腾讯’等名字自然更具吸引力。”

薪酬比拼

在博览进行期间,Viewider创办人Jun表示早已收到超过60份履历表,对此感到满意。(文耀伦摄)

薪酬及福利是求职者其中一个关注的要点,就如提供电子商贸解决方案的企业Viewider,在是次博览所提供的职位,起薪点约为15,000元,并声言“全公司不OT”;不少公司更就更高资历及要求,提供更优厚的待遇。不过有在场企业表示,其他其他地区(尤以国内)科企有时会提供差不多高1倍的薪酬挖走人才,香港科研公司单凭“加薪”一招实难以挽留人才,“有些年轻人是为追梦而加入香港的科研公司,但追梦又岂能用来揾饭食呢?”

另一方面,有些在学时修读电子工程及与科技相关行业的年轻人,在毕业后索性转到其他行业工作,这是导致业界的人才流失。

工作心态

学院教授的知识未能与科研企业的工作需要涵接,是现今常见的状况。不少科研企业皆乐意向新入职员工提供培训,然而要在在芸芸众多求职者中挑选合适的一个,便得从他们的心态入手。据提供3D设计及技术的公司Apostrophe’S的美术总监王郁指,求职者在面试时可以表示不懂得某些方面的知识,但却要懂得说“但系”,即就算未能完全满足公司要求的入职条件,也要懂得表示自己能为公司带来什么其他的技能,看看是否能配合公司的需要。然而这句“但系”,却是每位应征者都懂说吗?

香港科技园行政总裁黄克强相信创科不是一个泡沫,而是一个有机会及前景的范畴。(文耀伦摄)

对于科研企业与求职者配对的问题上,香港科技园公司行政总裁黄克强认为这表明供、求双方皆有充足数量,因此是一个“happy problem”。他觉得学生们很多时并不知道在校园所学得的知识是否能应用在科研的职位上,但以在本地业界以至全球都非常渴市的数据科学家(data scientist)一职为例,其实这是很适合修读数学出身的同学担任,而且如稍有经验者,已可获得3万至4万元月薪,因此他建议学生与企业双方皆需抱有“想像空间”,并多了解彼此的需要。

虽说同为“IT行业”,亦各有各的重要,但黄克强强调创新科技(Innovation Technology)与资讯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有不同的,并建议有志投身科研的年轻人应在科技之外再学习更多其他范畴的知识,“起码要懂得什么叫‘会计’,知道什么是收入、支出与balance sheet,这才能扩阔自己的机会。写编码程式、维修电脑等一样是好的工作,但要知道在电脑之外,世界还有其他事情的。”不过他亦特别提醒年轻人,“能学到新知识”只是工作带来的结果,不应是工作的原因,所以别抱持“想有人教”的心态上班,“如果要学习,也许返去学校还是较适合。”

4位修读屋宇装修工程的大专生表示是次展览的工种未算适合他们,但对有关创科的职位感兴趣。他们亦指希望日后能留在香港工作,且为此不介意人工会稍低。(文耀伦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