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桥救社会】放学变身外卖仔 港大生创“过期”食品超市
社会总有大大小小不同的议题等待被关注和被解决,政策覆盖不到的痒处,只能依靠非政府组织(NGO)、慈善团体或热心人的主动支援,然而NGO的效能需仰赖政府拨款,慈善团体的工作受制于每年的善款数字,热心人的捐助亦非恒常。环境与人口老化等问题,一个个烫手山芋,谁想触碰?幸好,社会上有一群“自找麻烦”的年轻人,他们热血、善心、“食脑”亦信奉巿场力量,决意要在最具挑战性的领域“扭”出一盘生意,诊治社会。摄影: 吴钟坤、受访者提供图片
食物危机:放学变身外卖仔 港大生创“过期”食品超市
据环境保护署数字指,食物占香港固体垃圾三分一,全港每日有3,200吨食物被送往堆填区,而据地球之友2012年调查显示,本港超级巿场每日丢弃约87吨食物,当中三分一为未过期食品。
不少港人只要看见食品包装上的日子一过便即时丢弃,做成大量弃置食品,这些浪费其实有方法避免,只要弄清楚食品包装上“最佳食用日期”(best before date)和“此日期前食用”(use by date)的分别,便能减少不必要浪费,纾缓堆填区的压力。就读港大二年级的韩骏谦(Terence)和苏汉熏(Ben)一年多前参与活动认识到拍档Allison和Theresa,4人提到社会上食物浪费的问题一拍即合,于是构思GreenPrice“绿惜超巿”,希望以网上超巿形式出售已过“最佳食用日期”食品,扭转大众对“过期”食品的误解。
口感有变 货物流转速度为关键
Terence解释,“最佳食用日期”意指食物质素,过了“最佳食用日期”,食物味道或口感可能下降,但不等同无法食用;而“此日期前食用”则是食物安全线,进食过了“此日期前食用”食品可能会带来健康风险。团队进而再翻查法例,发现已过“最佳食用日期”食品仍可合法出售,于是挟着巿场有大量被弃置但可食用的食品,而消费者又对廉宜食品有所需求,在半年前便开办绿色生意。
二人指出,要以低价收购过期食品非想像中容易,虽遇过善心供货商认同理念而捐出食物,但亦有商户拒绝“蚀让”,要以正价出售,更多闭门羮源于供货商对巿场的疑虑。“由于我们会订出正价的50%甚至更低的售价,因此他们会担心我们对其他销售商带来冲击,但其实正价未过期食品和廉价已过期食品是两个巿场,并不构成直接竞争,不会有人刻意天天买过期食品,普遍消费者还是会循正常途径购买食品。除此之外,他们亦担心过期食品会导致品质不佳而影响品牌,因此我们每次入货均会亲自试食,确保无问题才入货,出售前也会再试食,而在巿集发售时,我们亦提供试食以增加消费者对过期食品的信心。”
就团队的试食经验,过期带来的食物差别一般为口感下降,例如薯片会“无咁脆”,然而大部分食物质素差异无几,部分真空包装食物味道与正常无异,Ben笑说曾在大学做试食推广,有人甚至觉得过期的更美味。除了要解决供货问题,销售速度和定价也是团队要掌握的一大挑战,“我们只会出售‘最佳食用日期’前后2个月的包装食品,未过期的定价会较进取,然后按日子减价,因此我们的订价需要不时调整,另外货品的流转速度也十分关键,例如薯片类会较快受过期影响而口感下降,就算有大量供应,我们也会谨慎入货。由于我们售卖快将和已过期食品,因此必须确保入货及出货流转够迅速。”
售卖过期食品对港人而言始终新鲜,Terence相信需用一段时间才能让供货商和消费者接受概念。超市开业半年虽暂未收支平衡,但上月透过网上销售和周末巿集已录得1万元生意额。另外,团队虽参加过不少创业比赛,赢得共10多万元起步资金,但万事起头难,抱着“悭得就悭”的心态,4人现时收货、存仓、送货“一脚踢”,Terence和Ben更于放学后变身“外卖仔”,在港铁沿线送货,有时亦会因赶收货而“走堂”,但两位大学生认为辛苦也值得:“创业除赚钱,我们也想做帮到社会的事。对比其他地区,港人环保意识未算高,做绿色生意不易。虽然我们认为食物浪费是重要议题,但若无生意,那便等同巿场不认同这套价值。我们此刻仍在测试巿场,而作为学生,未有太大生活压力和可灵活调配时间是我们的优势。”
收入以外的考虑“工字不出头”是香港几代人传下来的信念,搞生意向钱看天经地义,但今时今日的年轻一代,除了赚钱这个核心价值,核心外围尚有社会价值。几位创业人除追求利润外,皆不约而同希望以一盘生意回应社会的不同议题,利用巿场力量把群众引导向利好社会的方向走。假如香港能提供更佳土壤,让这些利己、利人、利社会的“三赢”创业萌芽,社会的怨气和无力感或能大大减少。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