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安装厕所使用时间计时器 员工“带薪拉屎”式对抗缓解压力?

撰文: 爱范儿
出版:更新:

世界厕所组织曾发布一组统计资料,每人每年大约要上2500次厕所,人一生中平均有3年在厕所度过。如此漫长的时间都是在方便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和身边的朋友聊了一下,大家的答案可谓是五花八门,有说是去抽根烟放松一下、也有说只是去厕所补个妆等。其中比较典型的回答是,去厕所只是为了获得稍许的缓冲,以躲避家庭乃至工作的压力,享受片刻安宁。

厕所为何成为了当代人生活的避难所?(点击了解5个原因):

+17

最近在社交媒体上关于厕所、带薪拉屎的大量讨论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现象,厕所作为家庭、社会的公共设施,反而成为了个人的“生活避难所”。

类似的环境还有汽车驾驶室,早前互联网上就有段子称中年人开车回到家之后,往往不会立刻上楼回家,而是会在驾驶室中静静地待上一会,或抽根烟、或发呆,享受短暂的个人时间。这个段子获得了相当程度的回应,不少人都称被戳中,段子的广泛传播也是佐证。

有些奇特的是,以脏乱见着称的厕所、逼仄的汽车驾驶室,环境怎么都说不上舒适,却成为了当代人生活的避难所,这是为甚么?

厕所是一个有着正当理由和外界隔绝的个人空间

我们不妨思考一下生活中还有多少个地方,能担当起“生活避难所”的功能,恐怕并不多,而厕所又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建筑之一,它的功能性恰好与生活避难所相对应。

现如今的厕所已经不仅是人们进行生理排泄的场所,它往往还兼有整理自身、思考、自我放空等一系列功能,是少数有着正当理由和外界保持隔离的空间之一。

厕所建筑的功能的拓展,是当代生活发展中一条有趣的支线,它和社会发展、自我空间的萎缩、以及科技对厕所的改造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之所以人们愿意忍受难闻的气味、不太干净的环境,也要逃进厕所享受片刻安宁,原因正是自我空间的萎缩。近代工业和城市潮的快速发展与拓展,让人口数量和建筑密度都激增。

相关文章:【Work Life Balance】作息有时不算平衡 兼顾4方面生活才满足

+3

从地广人稀到密度激增的高楼大厦,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被极大的缩短,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尤甚,不仅有着大量人口涌入,建设用地价格也在持续增长,用地十分紧张。

最终的结果就是人们不得不面对一个越来越密集化的公共空间,尤其是在高楼大厦中的上班族,而厕所是少有的、有着正当理由能隔绝外界、暂时逃避职场压力的一个个人空间

今年8月拉勾网发布的《互联网如厕报告》中就提到了33%的互联人将如厕当做一种解压方式,而如厕时间往往也和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如厕时间越久。

同时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对当代国人的情感联系空间造成了影响。

作家珍.雅各曾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讨论社区环境与社会问题的联系。她认为美国社区犯罪率的降低原因并非是员警数量增加,而是街道商店、居民等一系列组成密切联系的社区环境抑制的犯罪率,居民会对社区的情感会让他们产生一定的责任感,相互之间阻止犯罪出现。

社区作为公共空间,在国内多以村、祠堂等宗族关系的形式出现,在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建设大潮中人口大量迁徙,人们走入了更为密集的住宅区,但这些住宅区往往又缺少像公园这样的公共活动空间,人和人的联系在进一步减弱

这时情感上的交流空间减少,情绪向外输出不行,新的情感交流空间建立需要一定时间建设的情况下,情绪往往就只有内化了,也因此人们再次走入情感上的个人空间——厕所,梳理自己的各种情绪。

相关文章:公司严规去厕所要填登记表? 被指似监狱有网民任职公司更夸张!

+9

《互联网人如厕报告》中也提到了,发呆、哭等是互联网人在厕所中常会做的事。

厕所在这种过程中起到了维护个人尊严的作用,社会环境对个体的要求是得体的、不出错的,如果在公共空间展现出负面情绪、大吵大闹这种,往往大家会认为这是十分丢脸的,是对个人尊严的一种伤害。

当然,科技作为现代生活的变革者,也在厕所成为个人生活避难所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1964年,日本东京奥运会期间有大量外来观光游客进入,酒店的住房需求激增,为了满足游客需求东京新大谷酒店需要加快工期装修,但由于当时的传统技术限制,几乎是不可能刚在奥运会前完工。

这时日本卫浴品牌TOTO推出了一个划时代的发明——整体卫浴(Unit Bath),将厕所内的卫浴设施提前组装好,采用一体化设计,加快组装速度,最终赶上了奥运会。

整体卫浴的基础部件马桶、洗脸台、喷头卫浴、镜子也因此普及,酒店、公寓、家居等大多按照这套模式安装,厕所的功能性也因此拓展,女性去厕所常常也是为了补妆,在这期间调整情绪也很常见。

作为一个建筑意义上的公共空间,于家庭而言它是一家人的公共空间,于社会公厕而言它是所有人的公共空间,但它于个人而言却是一个私人空间,无论是生理排泄、还是补妆、情绪整理、躲避工作压力等等,彰显的都是建筑的个人价值。

厕所,才是现代意义上的个人生活避难所,空间和情感意义上都是。

相关文章:【职场废话】能者多劳定过劳? 5大“伪.金句”扮真理实在剥削

+12

厕所的意义越来越复杂了

对于个人来说,厕所是一个生活避难场,而对于企业、公共机构来说它的意义则会更偏向促进消费、调控企业文化,甚至连外形都呈现出了更独特的风貌。最为典型的商业机构——购物广场,建设的公共厕所相比个人居室、酒店都会“豪华”一些,曾经登上热搜的广州太古汇购物广场“环保厕所”就是其中之一。

太古汇购物中心的厕所采用了大量拱形的石窟设计,并在白色墙壁上辅以绿色植物点缀,在厕所中间的圆柱上还有大量绿植,呈现出一道又一道的拱门森林景象。通过厕所旁特制的单面透光玻璃,还能看到厕所中间庭院的大量绿植,而厕所外却看不到厕所内的情况,既保护隐私也有利于提升如厕时的心情。据承接该专案的团队壹舍设计接受采访时介绍,这样设计是为了提供一个干净舒适且带有自然气息的环境。

绿植通过光合作用也可以起到净化空气和保持气温舒适的作用,而且它和厕所内的无水小便器、节水马桶,洗手、干手二合一水龙头等等组成了一套更加节约水资源、环保的系统。在女厕中,还有单独的LED化妆镜和美妆、USB充电插头等设备,方便女性补妆、自拍。这套“豪华”厕所对于太古汇的意义是提升它的品牌形象,和它高端购物中心的定位相匹配,同时网红化的厕所建设也有利于社交媒体传播。这不,在小红书上就有不少用户晒出自己位于太古汇厕所的照片,它成了一个自拍的好地方。

类似的还有世界各地的“网红厕所”,像前段时间引发了社交媒体刷屏讨论的日本透明厕所,都是通过建设优质、环保的厕所提升品牌形象,当然这里提升的可能是城市乃至国家的形象。另一个案例则是麦当劳和星巴克这种零售消费机构,免费向公众提供厕所,而且不设置消费限额要求,甚至只要行为得当还可以将它们当做免费的休息场所。

对于以零售为主的商业机构来说,这样的操作显然会增加麦当劳和星巴克等机构的经营成本,尤其是在一线城市中,增加厕所的位置往往就需要增加租金,同时还要减少可供客人休息、消费的座位。

听起来似乎不符合常理,但这背后是麦当劳、星巴克希望将自己塑造成“第三空间”的期望,免费提供厕所这种方式方便了消费者,哪怕消费者一次没有消费,只要去的次数多了,总归会的,甚至这还能固定消费者的习惯。通过优质服务留住消费者,让他们建立消费习惯,甚至是和星巴克、麦当劳这样的商业机构建立稳定的情感联系,这才是它们的目的。免费提供的厕所,在这期间也沾上了促进消费的意义

相关文章:【揾工】盘点8种人工高压力少职业 除精算师、程式开发员外还有…

+6

对于个人来说,前两个例子虽然都带有促进消费的目的,但大多通过优质的厕所服务提供了人文关怀,还是比较好接受的,而企业与员工间因厕所产生的“带薪拉屎”式对抗就不一样了。

员工通过厕所缓解压力、享受与职场隔绝的片刻,而企业为了避免员工的懈怠,选择通过软体程式或规定生厕所时间、将厕所修建到离工作地点更远的地方等方式作为对抗。

这种一刀切的解决方式其实并不算合适。

5-10分钟究竟能提升多少效率并没有相应的量化资料,实际效果也很难说,减少如厕时间、如厕困难、压力难以释放,都会有损员工的状态,难以全情投入工作。《习惯的力量:为什么我们这样生活,那样工作》的作者 Charles Duhigg 就曾经提到:

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要提高效率,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创造一个能让他们进行深度思考的环境。

对于现代企业,“带薪拉屎”本质上并不存在,因为企业往往是以员工的实际产出作为工作衡量标准,和工资绩效等息息相关,其中又以互联网企业尤甚。如果一位员工因为在厕所玩手机、或者待太久,因为时间不够导致工作成果少,那他的工资和岗位恐怕都比较难保证了。

互联网企业通过在厕所安装信号干扰器、如厕计时器等,用来限制员工如厕的时间,与其说是提升效率,不如说是精准传达企业文化、调控企业氛围。

它和部分企业宣扬的“狼性文化”、“公司是我家”等企业文化相契合,安装厕所使用时间计时器的快手就曾因 CEO 宣布公司进入“守护未来的战斗模式”,被纳入互联网企业狼性文化的讨论范围中,公司提供了再多福利也得有时间去享受。

通过控制上厕所时间这件小事,互联网企业们由小及大地营造了一种紧张竞争的氛围,试图用它刺激员工情绪。

只是,高压环境之下员工真的能做出更多创新、更多有价值的产出吗?恐怕并不容易。

相关文章:【新冠肺炎】进食前不洗手、不洗澡上班 盘点45项职场不卫生行为

+5

【本文获“爱范儿”授权转载,原文:厕所如何成为当代人的“生活避难所”

(爱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