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烛光】港产蜡烛厂 连系两代人 前港督彭定康亦曾大驾光临
微弱的烛光点亮无数个中秋夜。
大多数人眼中,蜡烛是大时大节的用品,但其实亦有一小撮人的路是靠这烛光走来,不过此蜡烛不同彼蜡烛,不是用来拜神的,而是用于装饰,而当中的烛光亦连系著两代人。一个为口奔驰,一个舍不掉童年梦,纵使大家眼光不同,烛光仍承载他们大半人生。
上一代:以蜡烛起家
“如果将我拉到现今时代去闯,我应该没可能做到这个模样。”Angel Candle蜡烛店的第一代人李汉才看着从前熟悉,现却人面全非的地方轻叹着。以前的工厂现在还留下来的,只剩儿子李佳纮(Andrew)所开设的一小所蜡烛店。
从1971年“胆粗粗”开厂外销走来,父亲滔滔不绝说旧时,身边的Andrew便默默地做蜡烛,沉默寡言,店舖随随散发淡淡朱古力香,Andrew得意地说:“我趁着中秋节,便可以送些给客人。”细小的工作站,放置着一瓶又一瓶的大香油,上面贴着标签,彷如实验室。Andrew左手拿起温度计,右手不断搅拌、溶蜡、调味、调色,要顾着控制温度,又要令蜡与气味配合,内含满满的学问,制作过程其实真的不简单。
外国人喜欢点蜡烛,而且是季节性的玩意,李汉才靠着一双手起家,甚至曾吸引英军家眷慕名而来,“现在位处石岗的解放军军营是前英军的兵房,每个星期五是他们出粮的日子,所以一到星期五,那些英军的家眷便会坐大旅游巴,几车载着几十人的前来,好像超市一样;圣诞节时更是忙到停不了手,那时Andrew还只是手抱婴儿。”由他制作的蜡烛,名声更传扬至前港督彭定康也亲自光临--当时,彭定康还不过上任数月。“那天是中秋节翌日,我们工厂本应放假,凑巧我刚回来执拾便听到有人叩门,一位G4特工说港督两夫妇来想看一下蜡烛,当下真的吃一惊,连忙说欢迎。”
下一代:情系蜡烛
上一代为了生活,燃亮了下一代的热情,共同话题围绕的是蜡烛,但亦遇有意见分歧时,特别当话题谈及理想与金钱。Andrew表示,靠销售蜡烛所赚得的钱不多,维持生计是足够的,但扣除原料与租金后,却未必可再多赚一分钱,父亲李汉才便立即回应一句:“想发达就好难了。”这岂不是白白辛苦了?Andrew却不这么认为,“因为制作蜡烛本来就是我的兴趣,所以我亦不会太计较。”父亲又插口说:“他当作这是艺术品,应该卖高价点。”话语间带点埋怨,又或是爱之深责之切吧,“现在他只得一个人,可以做多少事情呢?蜡烛不像其他有价值的收藏品,点过后就要弃掉,买完又会再买,不会觉得它们像艺术品,亦不会特别雕琢,好像你们吃快餐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