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儿时玩意】80后创作新派纸扎灯笼 让珍贵回忆代代相传

撰文: 李欣愉
出版:更新:

中秋节玩灯笼来应节少不免,你们会买LED灯卡通灯笼?或是传统的纸扎灯笼?究竟有没有一些是结合传统与创意于一身的纸扎灯笼呢?
虽然传统的纸扎灯笼买少见少,但深水埗的宝华扎作是少数仍坚持出售手扎灯笼的店铺,三十多岁的欧阳秉志除了继承了父亲的手艺,成为纸扎店第二代接班人外,更将传统的纸扎工艺加入新的元素,扎出卡通人物的纸灯笼。在他的眼中,纸扎品除了是送给先人的礼物、节日用品,也是艺术。
摄影:江智骞

(受访者提供)

拉开趟门,进入充满香烛冥镪味道的宝华扎作,天花挂满了大大小小纸扎品和灯笼,杨桃、兔子,还有未完成的作品。在二百余呎的小店,欧阳秉志(志师傅)打开一张小折台,默默地做着新设计—客人下单要做给先人的音响胆机。

宝华扎作由父亲傅欧阳伟干在1950年代于红磡开立,当时只是楼梯底下的小店,后来曾搬到石硖尾、黄竹街,在2012年落户深水埗福荣街,而志师傅与纸扎的缘份,从一个杨桃开始。

2014年,志师傅曾受渣打艺趣嘉年华邀请,为夜光巡游做了一只大型鱼尾狮灯笼,这个未有包上皱纸的骨架是当时的练习品。

传统与创意

八十后的志师傅投身纸扎行业十九年,当然还比不上父亲的六十年经验,但论创意,就更胜一筹。“爸爸喜欢做传统的杨桃、兔仔灯笼,我会尝试加入不同的设计,很久以前我做了一张当时很流行的街头游戏跳舞毡,爸爸看到上面的箭咀,问为甚么要做个路牌放在门口。”但当遇上复杂的工序,志师傅还是要向爸爸请教。曾经他想做鸡翼,但用竹篾难以捆得相似,在爸爸的指点下用了纸糊方式,便做出了栩栩如生的纸鸡翼。

每逢中秋,便有不同的客人来订纸扎灯笼,例如为了让爷爷怀旧一番的孙儿、哄女友开心的男生,灯笼设计有狗仔、大眼兔、卡通漫画角色……层出不穷。因为喜欢小克的作品,志师傅曾特意做了聋猫灯笼送给作者;2014年为夜光巡游做的鱼尾狮灯笼,眼睑和嘴巴都可活动,让市民见识到纸扎的另一面。

特别为聋猫作者小克手扎的灯笼和大型鱼尾狮,都是志师傅得意代表作之一。(受访者提供)

看到志师傅的创意,传统内敛的爸爸未有直接赞许,但偶然会听到他跟街坊外人称赞自己。“爸爸面对家人时较沉默,对外人则较多话。看到我的作品,只会‘哦’一声,又或多看两眼,但当有街坊经过,便会说这是我做的,有次记者来访问爸爸,他也说自己扎了数十年也扎不出这些东西,阿仔就扎得到。”

完工与完美
与其他工艺一样,纸扎需从图样做起。收到客人提供的图片后,志师傅会在纸上简单画出草图,定好尺寸,当中的结构,则拿起竹篾时才会构思比划。从削竹、扭曲、扎竹,至贴上鸡皮纸,志师傅都做得气定神闲,仿佛在他手中没有做不出的设计,“即使多难做的设计,师傅也能做到,只视乎时间的多寡。”欧阳太在旁边为志师傅补充。

在接订单时,他们考虑的不是价钱和设计,而是时间是否许可做得完美,“我对纸扎也有要求,不想做得差,没有把握就不会接。”志师傅笑说自己的手指头较粗,不能做很小巧仔细的设计,但与父亲相比,他亦是较细心:“爸爸比较随意,做好后不会散便收货,我则希望做得牢固一点,会花多点功夫做扎实一点。”

说着说着,胆机渐见成型,忙毕铺头的工作,又要外出教授工作坊,让更多认识这息微的传统工艺。在志师傅眼中,纸扎就是艺术品,更能融入生活,成为装饰品:“宝华不会卖胶灯笼,要守护传统。”

宝华扎作
地址:深水埗福荣街2号

不论是纸灯笼还是纸扎品,也是从草图开始,沉着气,花上四、五天才能完成。
十只工艺人的手指头,因长年的搓、捏、屈、按变得圆钝,虽然做不出很细微的设计,但一直坚持仔细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