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众筹产品走进实体店 创办人:让港人亲眼见现货
香港大型商场开设的连锁分店愈来愈多,然而选择却未见增加。为此,不少人选择网购,甚至走到众筹平台寻找具前瞻设计的产品,然而对性急的港人来说,光瞪著荧幕又岂会满足?走进众筹产品实体店Backers中,既可触摸产品,发掘新鲜之余亦可了解每款产品的故事,亲身感受来自世界各地创新意念的精彩。
由无名小店至进驻大型商场,Backers仅用8个月便打出名堂,主力搜罗及销售来自全球各众筹平台所成功研发的产品。实体店创办人之一何松江(Panda)表示,缘于自己曾经历一次失败的众筹体验,令他与另一创办人吴文俊(Damien)这对中学同学发现其中的商机--开设专卖众筹产品的实体店,以提供让人接触产品的渠道,亦可避免客人投资在概念与成品不乎的产品上。Panda表示:“香港人对网购仍存有疑惑,如不是大品牌的产品,他们会希望见过现货才出钱。”
2人所成立的小店,起初于荔枝角D2营业,近日更正式进驻尖沙咀K11,Damien表示,开店的原因与初创企业家的营运不济不无关系,“有些企业家的目光不够长远,例如起初为著宣传,会将筹集资金的金额设定得很低,至产品正式推出市场时,他们才了解到包括佣金等其他开支,而整合相关费用后的正式售价亦令创业者咋舌,甚至令顾客却步。”因此2人希望透过开办实体店,协助初创企业做好市场定位,有助它们面向大众,并将线上及线下的营运方式变成更紧密。
如细心留意,可发现此店所搜集的产品近至台湾,远至英国等地皆有,但本地研发产品却仅占其中2至3成。Damien解释这非代表本地的创作不济,而是香港约一半的众筹集资项目皆以“计划”为主,如集资举办演唱会甚至是营运新闻机构,实质产品的选择未算很多。而他亦观察到香港创业家在营销手法上仍有不少改进空间:“香港企业家可能将重点集中在产品的实用性,忽略了产品的包装与其后的营销策略。台湾创企说的故事真的很动听,香港的创业者应向他们借镜。”
当然,在芸芸众多产品中,他们是有一套评鉴准则,更笑言彼此皆抱“反朴归真”的心态,醉心于挑选设计简单的产品,“以往有很多‘攞你命3000’,以多功能作卖点的产品,我认为那个市场现已饱和。现在的产品反而不用设计得超级夸张,不过创业家就应著眼于如何利用故事来带来自己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