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过来人】社会支援不足 本地回收及升级再造业遇寒冬

撰文: 方心惠
出版:更新:

香港不乏回收废料供应,缺乏的只是升级再造(upcycling)产品的市场。

业界未能吸纳年轻劳动人口加入,科技水平亦落后于邻近地区。

协助本地回收业的政策诚意欠奉,令本地回收业百上加斤。

作为本地回收及升级再造业界一分子的Pirry (左)及Shawn (右),一同分享对业界前景的看法。(李孙彤摄)

本地回收及升级再造业的从业者从不担心回收所得的废料数量,然而技术、劳工与市场的种种限制,却可能令行业步入寒冬。有机资源再生中心的技术顾问郑逸豪(Shawn),其实亦为业界的创业者,面对现今营运的挑战,他与制造环保猫砂的Pirry不免为业界前景忧心。

 

位处上水古洞的有机资源再生中心,工场占地12万呎,其中逾4万呎划分为工房,全场每月租金逾10万。1个创业者能租用这样偌大的地方,教人啧啧称奇,Shawn解释因4个股东中,其中2位是新界乡民,故能提供充足地方予他使用。Pirry形容,工场是一个共用工作平台(co-working space),可分租给不同单位,“许多人都曾跟Shawn租用场地,但他们都很快便离开。Shawn曾问我为何能逗留在此这么久。”

香港没有农业,肥料与饲料等没多少人会接收。
Shawn

Shawn初办厨余回收时,本意是藉收取回收费和产品销售来营运,前者现今的反应不错,但后者带来的收入却令人无奈,亦令中心至今未能回本。宏观地说,有机资源再生中心面对的问题,亦是整个回收行业所面对的问题。Shawn不无感慨地道:“回收塑胶粒后又如何?可卖给谁?香港都没有制造业。”昔日,本地没市场的产品,在内地或大有需求,惜自国内设立绿篱政策后,香港回收产品不能再售予大陆,连最后的大市场亦离他们而去。

中心的厨余肥料除作发售外,亦会用于工场旁的农地中。(李孙彤摄)

回收业的难处,亦见于技术和人手。Pirry起初就是因技术问题而放弃以废木制成猫砂的念头;Shawn则曾到日本、韩国及台湾视察,发现香港在技术方面比人家落后不少。有机资源再生中心现只有3位工作人员负责操作机器,因业界的工作辛苦,薪酬不高,加上工场地区遥远,并需长时间处身在带异味的环境,因此没多少年轻人会愿意入行。

工场储存了大量厨余及有机回收废材,环境虽大,但仍弥漫着阵阵异味。(李孙彤摄)